孩子们都是在我们家上初中
朱力扎自己有6个孩子,此外的17个孩子多数都来自牧民家庭,因为当时牧民以游牧为主,牧区虽然有小学老师,但上初中必须在汗德尕特乡的中学,当时的中学没有宿舍,牧民都知道这个乡里有对夫妻一直在帮着陌生人抚养孩子。
“我老伴当时在公社里是会计,所以我们没有游牧,一直定居在汗德尕特乡。”朱力扎说,抚养的第二个孩子是丈夫一个朋友的,因为检查出癌症,将自己20岁的妹妹托付给了他们。这个女孩一直在他们家生活到出嫁,嫁给了一个木匠,婚后还为她家做了些家具,为了表示感谢他们送了匹马,但是孩子没收。
后来,又有两个孤儿被远方亲人送到朱力扎家,一个两岁半、一个7岁,也一直生活到从家里出嫁。朱力扎指着家里电视机背后全家福上两个姑娘说,“就是她俩,小的嫁到了青河县,大的嫁到了北屯。”
朱力扎慢慢数着手指给记者算到:1963年,乡里从哈巴河带来了三个孩子,要在汗德尕特乡上初中,其中一个被公社分到了我家里,住了两年就去阿勒泰市上中专了。
紧接着,有个学生从阿勒泰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乡里当老师,没宿舍,在家里住了三年;这名老师离开后,一个牧民家的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父母不在了,他也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奶奶要放牧,就将孩子送到了朱力扎家里,大概住了三四年时间;后来又来了个哈萨克族小孩,住了四年;后来又来了个蒙古族孤儿,父母去世,姐妹两人无处可去,姐姐去了别人家,妹妹被朱力扎接回了家,两年后被亲戚接走;再后来远房亲戚送来三个孩子,住了三年,初中毕业离开;一户牧民先送来一个孩子,紧接着又送来两个孩子……
回忆这些孩子们,朱力扎用了足足两个小时。她说,时间久了,记不清了,名字都叫不全。
“每次他们初中毕业准备离开我这去继续上学,我又舍不得,又为他们高兴。”朱力扎微笑着说,从自己19岁开始家里就源源不断有孩子来,直到72岁。就在2016年夏天,还有个男孩,在阿勒泰市的卫校学中医推拿,没地方住,在她家里住了两个月。
“想不起来有什么艰苦的时候”
朱力扎现在回忆起来,即使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依然觉得没什么艰苦的回忆。因为他们夫妇足够勤快,自己种了小麦、土豆,足够孩子们吃。
但有一次,家里面粉快没了,当时家里有8个孩子要吃饭。在跟邻居聊天时她提到“家里面粉快没了,等不到麦子熟”。邻居第二天找到了公社去反映这件事,公社便给她送来了面粉。
“当时我丈夫就在公社当会计,但是他肯定不会去说的。”朱力扎笑了笑。
说道困难,朱力扎说可能自己经常饿肚子算一点困难,但又立即补充道,身体一直很结实,饿几顿没什么影响。在没有牛奶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时,朱力扎会找来鸡蛋兑着开水给孩子们。
朱力扎家里人口最多的时候,住了13个人,三间屋子,中间的屋子生着火炉作为厨房,两边的屋子为卧室,卧室里都是大炕,孩子们睡一排满满的。
65岁的加依牢汉.勃肯是朱力扎抚养过的孩子之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