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沙肆虐到塞外江南:新疆阿克苏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答卷(二)

从风沙肆虐到塞外江南:新疆阿克苏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答卷(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7 14: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生态变革。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之地,如今正以“沙退绿进”的姿态,书写着阿克苏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篇章。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坚守与付出,而2023年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丽丽,便是其中的代表。

蒋丽丽介绍艾西曼区域荒漠化治理工程取得的成果。魏垚竹 摄

从阿瓦提县出发,驱车向艾西曼区域行进,在距湿地约十公里处,普通车辆已难以通行,必须换乘越野车。随着车窗外的景色变化,一片被黄沙包围的湿地突然映入眼帘——这便是艾西曼区域湿地。

“艾西曼区域荒漠化治理工程2021年启动,2025年收官。”站在绿植覆盖的坡面上,蒋丽丽的话语充满底气。作为工程的参与者,她与团队始终遵循“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的原则,将14.8万亩人工造林与60多万亩湿地修复、封沙育林同步推进。如今,阿瓦提县域内已有70多万亩荒漠实现“改头换面”。

艾西曼区域湿地现状。魏垚竹 摄

如今的艾西曼区域湿地水面波光粼粼,水鸟掠过芦苇丛;曾经的沙包被梭梭、灌木等植被覆盖,野兔、狐狸时常出没,野生动物种类增至20余种,鸟类也从仅见绿头鸭增至8-9种。“这14.8万亩林地,全靠地下的滴灌带滋养。”蒋丽丽指着地上的主管网介绍,“我们在保留原有地貌的情况下,直接拉管种树,既节水又保护了生态。”

治沙之初,“苗木成活”是最大难题。“刚开始,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上,资金、人力砸进去,就怕苗子活不了。”蒋丽丽坦言,压力曾像黄沙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作为牵头人,她必须冲到最前:“我带着他们干,他们腰杆才硬。有问题现场讨论,总比坐着发愁强。”

绿植为沙包系上“绿丝带”。魏垚竹 摄

最难的时候,沙暴一来漫天混沌。“实在撑不住了,就躲在大沙包后面哭一阵,哭完继续干。”她笑称,那会儿没经验,连防晒都不懂,沙子反光把脸晒得层层脱皮,曾经一年掉了三四层皮,护肤品一用就肿成“猪头”。

凭借着这份坚守,团队不断探索突破。如今,曾经需要一周补苗数次的梭梭,已经能自己结种,通过使用拖拉机收集种子、自己育苗,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还将成本降低了一大半。“我们还引入了再生水,通过泵房将水输送到林地,精准滋养每一棵幼苗。”蒋丽丽说。

滴灌成长的梭梭树。魏垚竹 摄

数据不会说谎:治理前,艾西曼区域植被覆盖率仅为4.5%,“风一吹,沙子能跑满路”;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45%。区域小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降雨量从20毫米增至70毫米,2025年更是从6月开始平均每周降一次雨。“树多了,蒸发量平衡了,小气候自然就活了。”蒋丽丽解释道。

护林员玉苏甫江·阿里木的感受更为直观:“2021年刚来的时候,一刮风全是沙子,眼睛都睁不开,现在看着荒漠开始变绿,我的心里也特别高兴。每天巡护任务完成后,就想多看看这片风景,这里的每一棵树苗都像自己的孩子,想把它们照顾好。”

护林员玉苏甫江·阿里木进行日常巡护工作。魏垚竹 摄

从风沙肆虐到绿意渐浓,艾西曼区域的生态变革,是阿克苏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证明。蒋丽丽和艾西曼区域护林员,如同沙漠中倔强生长的梭梭,在他们的坚守下,“塞外江南”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步步变为现实,书写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生态答卷。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魏垚竹)

相关推荐:

从风沙肆虐到塞外江南:新疆阿克苏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答卷(一)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