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在配送途中“顺手”检查消防器材,网约车司机在接单间隙发放反诈手册,快递员主动为独居老人代送药品……这些日常场景已成为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新常态。11月12日,沙依巴克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长江路街道棉花南街社区、碾子沟社区,举办“积分兑温情·服务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让20名活跃在社区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从“城市摆渡人”正式变身“社区合伙人”。
新就业群体终日穿梭于大街小巷,是社区里移动的“活地图”与“信息源”。棉花南街社区与碾子沟社区精准捕捉到这一群体优势,于年初发出志愿服务倡议,迅速得到积极响应。他们利用工作之便,成为社区治理中无处不在的“移动探头”和“贴心帮手”。
为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有回响,两社区共同建立了精细化的积分管理机制。通过“现场登记+居民反馈”双向核对,精准记录每位成员的服务时长与实效,形成一本本可追溯、可核验的“爱心台账”。
在积分兑换现场,礼品琳琅满目,暖意融融。外卖员小李用积分兑换到一份心仪礼品后感慨:“都是顺手做的小事,没想到社区一直记得,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拿到奖品更暖心。”几位快递员更是当场表示,要动员更多同事加入。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物质回馈,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联结与机制创新。它成功搭建起社区与新就业群体之间的“双向服务”桥梁,打破了他们以往在社区治理中的“旁观”状态。“积分兑温情”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激励-再服务”的良性循环。它让新就业群体在奉献中收获了归属感与尊重,也让社区治理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合力。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编辑:毛卫华 通讯员:阿比旦姆·图尔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