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随着一场PBST全生物降解地膜新疆万亩棉田试验示范项目成果发布会在新疆乌苏市成功举办,进一步开启辽宁营口产业援疆的新篇章。
此次发布会集中展示了辽宁省产业援疆成果,特别是由营口市牵头推动的PBST全生物降解地膜新疆万亩棉田试验示范项目,在乌苏得到了落地,促进当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凸显了“生态效益”与“生产效益”的协同提升,为新疆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乌苏市委副书记、辽宁省营口市援疆工作队领队王锐说:“在营口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通过辽宁东盛集团与中国石化成功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中国石化在经济发展全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这是‘政府搭台、民企链动、央企赋能’——辽宁营口产业援疆新模式在乌苏的成功实践。政府搭台搭的是为乌苏引新质、扩绿能、利未来的台;民企链动链的是与乌苏同产业、互融合、共发展的环;央企赋能赋的是给乌苏新技术、强资金、大市场的能。营口市援疆工作队将持续依托营口民营经济活跃度高,民营企业发展好的优势,把这个模式深入推进下去,借助更多营口民企力量撬动更多央企来乌苏、助乌苏、强乌苏。”
2025年4月,来自营口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辽宁东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央企中国石化,共同向乌苏市捐赠了可覆盖1万亩棉田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及配套硅藻肥。经第三方鉴定,该地膜在铺膜后60-90天启动降解,最终被自然环境完全分解,不仅从源头阻断了“白色污染”,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业丰产的“双赢”,为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乌苏经验”。
乌苏市随即在六个乡镇示范推广,开启了大规模田间试验。使农民彻底告别了秋后回收残膜的繁重劳动,节省了可观的回收成本,实现了“收完棉花即可翻地”的轻简化作业,深受棉农欢迎。
乌苏市头台乡杨家庄子村村民王永兵说:“有了降解膜,我们就不用再操心回收残膜了。收完棉花,把秸秆一打碎,直接就能翻地,省了不少人工,效果确实好。”
乌苏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和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苗向前说:“2025年,我们结合辽宁援建项目,全市整体推广全生物降解膜是2.3万亩,项目成果显示,PBST全生物降解地膜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高效统一,不仅有效减少残膜污染,保护耕地,还通过提升秋翻冬灌效率,为农户节本增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援疆,重在赋能。营口市将产业帮扶作为增强乌苏“造血”功能的核心。全额援建投资8846万元的乌苏市新丝路铁路专用线已于2025年1月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到发货物总量已突破21万吨。这条“物流动脉”不仅能快速装卸本地大宗商品,更可直达中欧中亚,显著提升了乌苏的产业辐射能力。
乌苏市新丝路铁路专用线中铁十局运营分公司、乌苏陆港多式联运公司生产运营经理武平说:“我们计划二期投资约1.5亿元,建设集装箱堆场、仓库与集散分拨中心,实现‘仓-场-线’无缝衔接,更好地为乌苏周边的客户提供服务。”
乌苏市第十幼儿园教学楼自2010年对口援疆启动以来,营口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8.88亿元,实施项目72个,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疆工作体系。在聚焦产业发展的同时,营口市将逾80%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建成了乌苏市第十幼儿园等一批标杆性民生项目,实现了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同步推进。
乌苏市第十幼儿园乌苏市第十幼儿园副园长郭怡鑫说:“在援疆资源的支持下,我园围绕阳光教育的核心理念,打造了5个多功能室和户外活动场地。我们会把这份感恩转化为实干,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园。”
十余年来,营口市已先后选派139名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支援乌苏。从农业科技的革新到物流通道的构建,从幼儿园的建成投用到产业平台的持续升级,营口援疆工作正持续为乌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乌苏实践的坚实支撑。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编辑:毛卫华 通讯员:张军、任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