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缘破“碱”生金 循环农业技术让盐碱地“粮渔双丰”

沙漠边缘破“碱”生金 循环农业技术让盐碱地“粮渔双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5 14: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金杨镇的一片盐碱试验田里,曾经板结严重的土地焕发生机——玉米颗粒饱满、棉花吐絮洁白、红薯藤蔓茁壮、花生颗粒饱满,一旁养殖池内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更是长势喜人。这一切,都得益于“盐碱水多级资源化循环农业系统”创新技术。该技术由浙江大学董伟仁高级实验师与舒妙安教授联合研发,在不依赖外部淡水的情况下,让干旱地区的盐碱地实现了“农渔共生、资源循环”的绿色发展新突破。​

在阿拉尔市,盐碱地治理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硬骨头”。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大学董伟仁高级实验师与舒妙安教授联合研发团队,从“水”入手,构建了一套“水—田—渔—林”四级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

该研发团队引入成熟海水淡化设备,将当地盐碱水转化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淡水,直接用于农田滴灌,既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抑制土壤返盐;另一部分是浓盐水,经科学调配成“类海水”,成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等海产品的养殖水源。更关键的是,养殖产生的尾水富含氮、磷、有机物等养分,被二次引至田间,用于滴灌红柳、梭梭等固沙植物,既能压减土壤碱性,又能为植物提供肥料。整个系统全程零外部淡水输入、零废水排放,实现了盐碱水资源的“梯次利用、闭环循环”。​

“我们不再与盐碱‘对抗’,而是学会与之‘共存’,并让它产生价值。”董伟仁表示,该系统的最大突破在于全程利用原本荒置的盐碱水资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董伟仁(左)和种植户一起在试验田中查看红薯长势。阿迪力·艾尼 摄

为检验技术的广泛适用性,今年,研发团队在试验田试种了玉米、大豆、红薯、花生等多种作物。尽管是生荒地首年种植,所有作物均实现丰收,产量远超预期:红薯亩产达3025公斤、花生亩产195公斤、棉花亩产215公斤,是以往同类盐碱地首年收成的3倍之多。

​“试验田的种植成功不仅证明我们能在盐碱地上种出作物,更能通过循环水肥持续改良土壤质量,为后续种植打下更好基础。”董伟仁表示。​

“以前这种盐碱地第一年根本种不出东西,现在能有这样的收成,想都不敢想!”种植户刘玉青高兴地说。​

试验田旁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于9月上市。卿朋 摄

除了生态效益,这套循环农业系统还构建了“以渔补农”的可持续效益闭环。研发团队算了一笔经济账:单一作物种植与高价值海鲜养殖结合,可有效弥补农业投入,使整个系统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具备经济效益。​

“我们不仅要让地‘绿起来’,更要让这项技术‘推得开、用得起’。”董伟仁表示,该模式在能源上可配套光伏发电,在水源上直接利用盐碱水,具备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区大规模推广的普适性。​

对于未来,董伟仁充满期待:“如今试验成功,希望未来能在西北地区将这项技术推广到万亩以上,真正实现‘向盐碱地要粮’,为边际土地资源利用、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曹月月 阿迪力·艾尼)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