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经中宣部立项,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旨在奖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员,是国内舞蹈艺术领域最高荣誉之一。10月31日,由长春人文学院精心打造的原创东北秧歌舞蹈作品《扎根》在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环节精彩亮相。
舞蹈作品《扎根》以“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工作”为创作背景,结合现代编舞技术对东北民间传统秧歌动作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生动的肢体语言与作品叙事相结合,意象化地讲述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盐碱地,不断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碱巴拉变成米粮仓”的壮举,使荒芜之地结出丰硕果实的动人故事。作品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奉献精神与奋斗精神,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内涵,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土地的珍视和对农民劳动者及科研人员的关注和尊重。
以舞写实:当代社会广阔图景的艺术回应
原创东北秧歌舞蹈作品《扎根》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为引领。主创团队结合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资源,紧扣土地与粮食主题,深入吉林省大安市镇赉县的田间地头与科研院所,对“盐碱地改良工程”进行实地探访,进而对真实事件“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工程”进行艺术化提炼,聚焦广大普通科研工作者们不平凡的事迹,经过耐心打磨,最后搬上了舞台。
作品中,舞蹈演员们从俯身大地,逐渐过渡至昂首苍穹的一连串舞蹈动作,用身体表达出对土地、对生命、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各舞蹈演员用舞姿、服饰来意象化表达出“盐碱地的作物”和“黑土地的作物”,在丰富舞蹈的形象谱系的同时,打破传统舞蹈对“精英形象” 的偏好,颠覆了以往舞蹈的唯美审美风格。各舞蹈演员为人民而舞,“土地接住了他们”,舞蹈动作扎根泥土,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生活的告白,跳的是劳动者们最朴实的骄傲,让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承载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梦想与热忱。从而使得作品完成“田野”与“舞台”的隔空对望。
舞蹈作品《扎根》以“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特征为核心价值,以“扎根人民”的人民创作倾向为精神导向,在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中进行无愧于心的文艺创作。《扎根》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一创作理念历久弥新的价值。同时也启示广大艺术创作者群体,唯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虚心扎根“生活”这片土壤,杜绝浮躁媚俗的创作思维,才能细致观察、亲身体验、勤勉思索人民的真实生活,最终创作出“受观众欢迎”、“为人民而舞”的优秀舞蹈文艺作品。
以舞突破:构建多元素融合型的舞蹈新样态
舞蹈作品《扎根》呈现了一场极具突破性的综合表演盛宴,扬弃“舞姿+舞乐+舞美”这一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三件套”的简单叠加,尽可能将出现于舞台上的元素——服饰、灯光、舞台置景、音乐音效、演员动作表情,综合融进作品“一体式”的叙事与表意体系,大胆探索舞蹈艺术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呈现方式,共同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和美学风格的舞蹈作品。
舞蹈演员在舞动过程中,时而通过夸张化的动作来意象化地表达盐碱地的荒芜、严酷的科研难关,时而借助面部表情和有力的肢体语言,表现科研人员坚毅的内心。演员们将肢体、表情语言与作品主题深度融合,直观地带给受众浓烈的情感张力。同时,东北秧歌那轻盈的起伏,唢呐或悲怆或灵动的变调,灰绿相间的手绢、油绿的彩绸随舞者的动作而翩迁摇曳……所有元素交相辉映,形成一套独属于东北人民的舞蹈语言。整场作品的舞台调度与意境营造密切配合。群舞演员随着叙事的节奏,或错落有致分布舞台,或众星拱月般将主舞演员围起来,手臂与脚掌以不同的高度与位置进行舞动,既营造出作物遍布的虚幻之境,又呈现出科研工作者在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实践的辛勤姿态。
《扎根》在承担社会责任感,以“舞”为“笔”绘就东北治理盐碱地卓有成效这一时代华章的同时,又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全新方式,构建多元素融合型舞蹈新样态,发挥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意味。观众沉浸在这场融合型的审美活动中,与主创团队的现实关怀与创作意图,形成真挚有力的共鸣。
以舞探索:地域民间元素的传承创新路径
东北秧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要分支,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农耕与游牧、中原与边疆等多元文化。《扎根》继承东北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秧歌,融入现代编创理念及编舞技术,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在东北大地上发生的一件“碱巴拉变成米粮仓” 感人故事。作品通过对音乐、灯光、服饰、舞台及舞姿的巧妙结合,以浓郁的地域特征和创新的舞蹈语汇,为观众展现了新时代下东北地域民间文化的审美特质。
《扎根》是对东北秧歌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作品伊始,群舞身着灰衣,手持灰色手绢,用倒立的双腿及脚掌,来象征在荒芜的盐碱地中枯萎的作物。舞者的身体成为“秧歌”的一部分而非仅演绎“跳秧歌”的动作,真正实现了身体即文本,动律即情感。叙事推进,群舞演员伴随欢快的曲调,灵动演绎出东北秧歌中摆、走、扭等肢体动作。她们不时地挥动手绢,露出另一面的绿色,这象征着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开始勃发滋长出新的绿意。作品结尾,舞蹈演员们手持的灰色手绢突然变成绿色的彩绸,与这一叙事节奏交相辉映地是,舞台上的光效瞬间光明,人声吟唱也陡然强劲,在预示着盐碱地终于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新希望的同时,也吼出了科研工作人员及劳动者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对“盐碱地变成米粮仓”的喜悦感。因秧歌“扎根”于东北人民长久以来的生命实践,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指向与叙事潜能,故作品中人物的喜悦、坚忍、希望等复杂情感,作物、土地等生态自然环境的状态,都能够通过这套动作语言系统呈现,并进一步升华至人与大地、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扎根》将地域民间舞蹈文化元素转化为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当代东北秧歌的独特价值与新审美风尚,
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传统资源,更在时代新变。作品《扎根》在传统的秧歌韵律中融入现代的创作手法,将传统东北秧歌舞蹈与当代编舞思维相结合,“立足根源又与时俱进”地探索出一条地域民间元素的传承创新之路,使东北民间原生态的舞蹈元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在未来的创作中,主创团队可以借鉴《扎根》的优秀经验,以地域民间文化为根基,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语言和民间化的肢体表现,对地域资源、民间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舞蹈艺术作品。
结语
《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劳动主题,通过舞蹈的形式关照现实、回应时代的呼声。作品不仅实现了艺术审美与现实题材的完美融合,更对新时代东北秧歌舞传承创新路径以及多元素融合型舞蹈新样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一部“用生活滋养艺术,用艺术反映生活”的佳作。
展望未来,舞蹈作品《扎根》为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舞蹈创作者应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价值观,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进一步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新路径。
宋媛溪: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宋媛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