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喀什10月30日电(记者毛卫华)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基,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稳定之锚。10月30日,中国(喀什)—中亚南亚法治论坛(2025)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阿塞拜疆、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丝路重镇,围绕“深化法治合作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共谋规则对接之策,共筑法治联通之基。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在致辞中表示,法治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石。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中亚南亚国家带来崭新合作机遇。本次论坛以“深化法治合作”为主题,旨在通过凝聚共识、对接规则、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他提出,应以法治共识筑牢合作根基,践行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以规则对接服务互联互通,推动政策标准“软联通”;以务实合作破解共同挑战,深化执法安全、争议解决、法学交流等领域的协同。70年来新疆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希望与会嘉宾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这片热土开放的法治新貌,共同见证新疆的时代之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祖木热提·吾布力在致辞中指出,新疆立足“五口通八国”的独特区位优势,正将法治合作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两年来,论坛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法务区建设、涉外纠纷化解等多项务实成果落地。新疆外贸额连续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累计近1900亿元,生动诠释了法治对开放型经济的坚实支撑。她表示,新疆将以“丝路精神”和“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着力构建法治合作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以下方面:加快核心区建设,打造亚欧黄金通道;优化合作布局,深化产业对接与规则互认;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筑牢合作人才根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涉外法治自主知识体系,为推进全球法治共识注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使论坛的理论成果更好满足社会之所盼、中国之所需,世界之所望。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言军在致辞中强调,法治是区域稳定与繁荣的根本保障。中国司法部已构建起覆盖近30国的法治协作网络,推动法律服务跨境布局。下一步将打造高水平法治对话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新模式,构建一站式跨境争议解决机制。
多边与法治交织,共绘合作新篇。 巴基斯坦参议院财政与税收委员会主席、参议院党鞭萨利姆·曼德维瓦拉在致辞中表示,宏伟愿景唯有立足于坚实的法律制度根基方能长存。“一带一路”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发展框架,其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互信、可预测性和法治基础之上。他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强调,从能源项目到瓜达尔港建设,政府间合作为项目推进奠定了基础;进入以工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更需要法律确定性吸引私营投资。他建议在喀什等重点区域设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为企业提供公平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并通过联合培训与交流项目,培养精通国际商法的专业人才,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匹配的法治环境。
哈萨克斯坦司法管理局副局长穆斯拉利诺夫分享了该国法治创新实践,包括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法律分析、建立跨地域管辖规则等,民事和经济案件调解成功率达46%,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本次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与会代表围绕法治“一带一路”及其创新路径,以及深化法律合作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至关重要两个主题进行深度对话。
在法治“一带一路”及其创新路径的主旨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系统阐述了法治“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与创新方向。他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构建起坚实的法治化合作框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他提出三大创新路径:确立透明度与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建立项目公开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夯实合作基础;深化国际经贸法律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推动规则现代化与贸易便利化;打造“一带一路”经贸协定网络,加快区域自贸区谈判,以规则“软联通”促进发展“硬联通”。
随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院长查理穆哈梅特·沙利耶夫从区域合作视角分享了法治建设新思考。他引用《管子》“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阐述法治的根本作用,强调法治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增强区域韧性的关键保障。作为总部设在乌鲁木齐的国际组织负责人,他透露将举办首届“天山论坛”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并特别指出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治理,借鉴中国“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通过深化本土知识互动、分享实践经验和促进高层对话三大路径,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区域法治环境。
斯里兰卡国家仲裁中心主席苏达特·普里扬塔·库拉通加在深化法律合作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至关重要的主旨演讲中,以云冈石窟的文化交融为喻,阐释了“一带一路”所承载的文明互鉴精神。他指出,“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覆盖全球75%国家、累计贸易额超19万亿美元的大型合作平台。面对涵盖150多个法律体系的复杂环境,他呼吁通过构建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推动规则对接、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三大路径,深化法律合作,将“一带一路”真正建设成为可持续、可信赖的“幸福之路”,让法治成为这一倡议行稳致远的根本。
在论坛活动现场,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执行主席刘晓春,以“‘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国际仲裁?”为主题展开分享。他表示,构建“一带一路”仲裁新生态需坚守独立性与创新。该院通过三大支柱破解跨境争议难题: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国际化仲裁员队伍、“调解+仲裁”一站式服务。2025年深圳跻身全球五大最受欢迎仲裁地,标志着中国仲裁模式的国际认可。未来将深化“深圳+香港”双法域协作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法治保障。
论坛还围绕重要议题设置了“一带一路”与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一带一路”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构建、法治人才交流培养与合作三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代表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
 
 
 在“‘一带一路’与经贸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分论坛中,巴基斯坦国际替代性争议解决与预防中心副主席哈米德·谢里夫提出,法律确定性是跨境投资的“无形基础设施”,建议从尽职调查、透明采购、平衡条款设计等五方面构建信任机制。
“‘一带一路’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构建”分论坛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检察院执法机关学院副教授拜马哈诺夫·阿尔图尔·阿利谢罗维奇倡导共建“数字法律丝绸之路”平台,整合多语种法律数据库与在线解纷服务,让法治成为区域融合的“制度黏合剂”。
在“法治人才交流培养与合作”分论坛中,尼泊尔国家司法学院院长帕拉斯·普德尔强调应加强联合课程开发、数字法律教育等合作,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公正情怀的法律人才。
 
 
 自2023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中国与中亚南亚国家法治合作实现体系化推进。新疆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等关键法规,建成三大法务区,设立“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究基地,出版《中亚国家检察制度概述》等重要著作,有效填补司法协作理论空白。
 
 
 本次论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广东省法学会和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召开期间,各方签署了7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标志着区域法治协同进入新阶段,也为构建中国—中亚南亚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的规则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明国主持论坛,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潘曦,自治区副主席、喀什地委书记聂壮等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各地200余位中外代表共同参与,凝聚了“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的广泛共识。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马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