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夕阳下的新疆霍尔果斯站换装场覆盖上一层厚重的色泽。10月20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霍尔果斯站货运车间货运员马明芬在检查装卸人员操作证后,向装卸工组传达作业内容、提出安全注意事项,随着3台桥式起重机发出轰鸣声,偌大的换装场瞬间热闹起来。
霍尔果斯铁路是中欧班列西通道的两个重要铁路口岸之一,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持续增长,吸引一些年轻人在这里扎根工作。马明芬来自甘肃,是毕业于新疆大学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24年参加工作的她,如今已经能独立上岗作业。
“安全员,53号箱位最北侧集装箱发现货物撒漏,现需处理。”发现一个集装箱旁散布着谷物颗粒,马明芬通过对讲机通知了装卸安全员,在中欧班列换装作业过程中,她要巡回监装监卸,确保作业和运输安全。
看着装卸安全员在箱体裂缝处打上泡沫胶,马明芬检查确认后,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个集装箱是从哈方进口要发往国内的,发现这种货物撒漏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防止发生货损货差,避免给货主造成损失。”
换装场换6线内,两条铁轨平行排列,可分别通行中哈铁路的货车,桥式起重机正把哈方货车上的集装箱吊装到中方的货车上。
夜幕降临,换装场内灯塔的光亮透着温暖,为确保中欧班列安全高效开行,换装场24小时作业不打烊,换装作业结束后,马明芬头戴头灯,光束在车辆、箱体、箱门等处上下跳跃,她正对车辆装载加固状态进行全面检查,为中欧班列的开行守好安全关。
霍尔果斯站自2016年3月开出首趟中欧班列以来,截至目前,班列累计通行数量已经突破5万列。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换装人的辛勤付出。
“我左手边是哈方的货车,右手边是中方的货车,因为我国的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而哈方的轨距为1520毫米,85毫米的轨距差,进出境中欧班列都要在这里进行换装,之后再发往国内或国外。”在马明芬自检完成后,货装值班员李瑞鑫也来到了换装库作业现场。
“每一批作业都要进行复检,确保中欧班列安全开行。”在长长的换装线旁,李瑞鑫背影远去,查看箱体外观和施封情况,核对车号、箱号,一丝一毫都不能大意。
“砰砰砰砰……”日期戳印章与货票接触,与此同时,霍尔果斯站货运营业大厅内灯火通明,助理工程师唐浩查看制票情况,中欧班列持续增长带来的是票据工作量的增加,货票内包含着发站、到站、货物品名、车种车号等信息,货票的制票效率,直接影响中欧班列的开行效率。
唐浩2019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货运内勤岗位,“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日均处理进口票据100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而今日均处理进口票据增至600票。”谈及工作量变化,唐浩记忆犹新。因为工作尽职尽责,唐浩获得段“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今年更是转变身份,从联运值班员提职为车间助理工程师。
从家乡、校园来到新疆霍尔果斯,很多年轻人经历了最初离家远、工作与预期有落差等彷徨和不适后,他们在单位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逐渐喜欢上了这座边境城市,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坚定了在这里好好工作的决心。
换装场内,经检查合格后,机车牵引着中欧班列缓缓开出,这列满载大麦的中欧班列将发往河南,目送列车渐行渐远,马明芬的眼眸里闪着自豪:“我见证了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增长,也为能亲身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而感到骄傲。”马明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她返回货运室,向班组汇报作业情况,并填写相关作业单据。
此刻,刚空出的货线上又开来一列返程中欧班列,繁忙的换装作业又将拉开序幕,现在,进出境中欧班列每2小时就要完成换装。
与马明芬、李瑞鑫、唐浩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扎根、成家、成长,他们也用实际行动有力保障了中欧班列西通道畅通。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杨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