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把党的声音唱进牧民心里 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榜单的“草原宣讲员”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

新疆昌吉市:把党的声音唱进牧民心里 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榜单的“草原宣讲员”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0 14: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十月的天山北麓,秋霜给连绵的牧草镀上一层金辉,风掠过草原时,还带着淡淡的奶香。

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乡的牧民定居点前,一块平整的草地上,冬不拉的琴弦轻轻一拨,清脆的音符便随着风飘向家家户户。紧接着,浑厚又亲切的哈萨克语歌声响起:“党的政策像暖阳,照得毡房亮堂堂,医保解了看病愁,日子越过越有盼……”

围坐的牧民们瞬间安静下来,有的托着下巴认真听,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晃腿,还有老人把孩子抱在膝头,指着唱歌的人轻声念叨。人群中央,身着深蓝色夹克的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微闭着眼,手指在琴弦上灵活跳跃,指节处的老茧格外显眼 —— 这双手,不仅弹了三十年冬不拉,更把党的声音送进了无数牧民心里。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2025 年第三次 “中国好人榜” 上榜者。​

“是加尔肯别克来了!” 牧民古丽扎提刚提着奶桶从毡房出来,听见琴声就立刻加快了脚步,还不忘回头喊上邻居:“快些走,听他唱政策去,比念材料明白多啦!” 这样的场景,在阿什里乡的草原上,一演就是三十年。作为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达尔汗文艺宣讲队队长,加尔肯别克和他的冬不拉,早已成了牧民心中最贴心的 “政策传声筒”。​

休息时,加尔肯别克把冬不拉抱在怀里,指尖轻轻摩挲着琴身 —— 木头的纹理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边角处还留着几处细小的磕碰痕迹。“这些都是跑宣讲时碰的,舍不得修,看着就踏实。” 他笑着说。2001 年刚当上乡文化站站长时,加尔肯别克也曾犯过难:拿着厚厚的政策材料在定居点宣讲,没讲几句,牧民要么起身去喂羊,要么低头聊家常。“不是大家不关心政策,是干巴巴的话听不进去。” 加尔肯别克急在心里,也记在心里。​

他生在牧民家,懂牧民的喜好 —— 爱听阿肯弹唱,爱听身边的故事。“那不如就把政策编成歌,用冬不拉弹出来!” 这个念头冒出来后,加尔肯别克立刻行动起来。为了准确理解政策内容,他自费报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白天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学,晚上对着镜子练发音,笔记本上记满了拼音注释,有的地方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为了让曲调更贴合牧民的耳朵,他骑着马走访全乡的民间艺人,把老艺人的唱腔、节奏一一记下来,再结合政策内容重新编曲。​

第一次尝试 “文艺宣讲” 时,他选了牧民最关心的医保政策,编了首《医保政策暖人心》。当他抱着冬不拉坐在定居点的老榆树下弹唱时,原本喧闹的场面渐渐静了下来。唱到 “住院能报大半费,老人看病不犯愁” 时,一位老人突然站起来问:“加尔肯别克,那我老婆子有高血压,常年吃药能报不?” 这一问,让加尔肯别克心里瞬间热了:“能!只要办了医保,慢性病的药也能报,我回头给您细讲流程!” 那天,他从日落讲到天黑,牧民们围坐着不愿散场 —— 这一幕,让他更加坚定了 “用歌声传政策” 的决心。​

(加尔肯别克在牧区宣讲 梁宏涛摄)

2003 年,加尔肯别克牵头组建了达尔汗文艺宣讲队。消息一传开,乡干部、学校老师、甚至爱唱歌的牧民都主动报名。“不仅要让阿什里乡的牧民听得懂,还要让更多人听见草原上的政策声。” 加尔肯别克带着队员们创新出 “三语宣讲” 模式 —— 用哈萨克语唱给本地牧民听,用国家通用语言唱给外来务工的人听,还会用简单的汉语方言和老人交流。他们把《爱拼才会赢》翻译成哈语弹唱,唱出牧民脱贫的干劲;创作《谱写脱贫新篇章》,把村里的脱贫故事编进歌词;改编《民法典》段子,用幽默的唱腔讲清 “借钱要还”“邻里要和” 的道理。​

这些年,加尔肯别克和队员们的足迹遍布阿什里乡的每一个角落。寒冬腊月,雪没过脚踝,他们踩着积雪往偏远的毡房赶,马走不动了就下来推,到了牧民家,手冻得握不住琴,就凑在火炉边搓搓手,接着弹唱;盛夏酷暑,草原上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他们就在树荫下搭起临时 “舞台”,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歌声却一点不打折扣。至今,他们已累计宣讲 2000 余场次,受众超 50 万人次,每一场都满是牧民的笑声和掌声。​

“队长常说,‘牧民在哪,宣讲就得到哪’,他从来都说到做到。” 队员黑扎提・沙肯记得,去年冬天,山区的牧民还没听说医保新政策,加尔肯别克便带着他冒雪出发。零下 20 多度的天气,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牧民家,加尔肯别克的手冻得发紫,却先把冬不拉抱进毡房,暖了会儿手就开始弹唱。“他唱《民法典》时,把‘赡养老人’编成‘羊羔跪乳报母恩,儿女孝亲是本分’,老人们一听就哭了,说‘这唱的就是咱的心里话’。” 牧民马合木提也笑着补充:“现在家里有啥事儿,我都先想‘加尔肯别克唱的政策里咋说的’,比啥都管用!”​

三十年的坚守,让加尔肯别克收获了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两次获评自治区 “金牌宣讲员”,创作的《民法典》(铁尔麦版)拿了自治区法治文化作品一等奖,带领团队走进中国民歌展、登上福建春晚,成了闽疆文化交流的 “活纽带”。但最让他难忘的,还是 2025 年 10 月 15 日那天 —— 在新疆阿克苏举办的 “中国好人榜” 发布仪式上,当主持人念出 “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 的名字时,远在阿什里乡的宣讲队队员们,立刻抱着冬不拉聚在定居点前,弹起了最欢快的曲调,牧民们也跟着拍手欢呼。“这是对他三十年付出最好的认可!” 黑扎提说着,眼睛里满是骄傲。

在阿什里乡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加尔肯别克亲眼看着草原变了样: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铺成了柏油路,牧民们不仅养羊,还搞起了特色旅游。为了让大家跟上发展的脚步,他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丰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出各民族的情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国家的大方向,每一首歌里,都藏着牧民的生活,也藏着党的关怀。“每次看到牧民听完歌,眼里有了光,我就觉得值。” 加尔肯别克说,“用大家喜欢的方式讲政策,他们听得明白,我也有成就感,越干越有劲儿。”​

早在 2006年,加尔肯别克就开始尝试把各地的经典歌曲翻译成哈萨克语,再用冬不拉弹唱。他唱的《阿哥的白牡丹》《尕妹是牡丹花中王》,还被收录进《中国花儿集粹》;创作的《对亲人的劝告》、《紫马》等5个磁带专辑(50多首作品)先后在新疆音像出版社、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哈语台的歌曲库里,至今还存着他创作演唱的 20 余首作品。每逢自治区、州里的大型庆典晚会,也总能看到他抱着冬不拉上台的身影。​

2016 年,加尔肯别克又有了新想法 —— 发起 “阿肯抒胸‘意’‘理’赞新时代” 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弹唱,还加入了舞蹈、互动问答:唱到医保政策时,就请乡卫生院的医生现场答疑;讲到民族团结时,就邀请各民族牧民一起上台唱歌。幽默的表演、接地气的内容,让每次宣讲都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截至现在,这个项目每年要开展 40 多场巡回宣讲,受众超 3 万人次,还被评为 2023 年度自治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加尔肯别克在福建泉州与当地艺术家同台合作 梁宏涛摄)

“把党的声音唱进牧民心里,是我一辈子的事。” 如今,48 岁的加尔肯别克依旧活跃在宣讲一线。在他的带动下,阿什里乡已经发展出 12 支业余宣讲队,队员们带着冬不拉,把政策歌声送到了草原的每一个角落。阿什里乡也被评为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他的故事为原型制作的电视片《达尔汗的歌声》,还获评全区党员教育优秀作品。​

夕阳西下,草原被染成了暖橙色。加尔肯别克又抱起冬不拉,琴声再次在定居点前响起。这一次,牧民们跟着一起唱,歌声里,有党的惠民政策,有牧民的幸福生活,更有加尔肯别克对这片草原、对这里的牧民,最深沉、最长久的热爱。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吕振江 梁宏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