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华映天山,万里边疆谱新篇。70年来,新疆塔城地区的每一个县市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蜕变华章。70年的跨越,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攀升、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民生福祉的普惠、民族团结的升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喜悦的心情,推出这份聚焦塔城地区的特刊,以文字为笔、以影像为镜,全景式巡礼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迁,深情讲述各族儿女携手奋进的动人故事。今天推出的是:《沙湾市:三产融合快发展》。
从一盘飘香的大盘鸡,到一条贯通三产的融合链,沙湾市用四十余载时光,书写了产业蝶变的生动答卷;昔日基础设施薄弱的小城,如今在智慧农业的赋能下焕发生机,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声名远播,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无人机巡田的智慧棉田,串联景区的文旅新业态,创新始终是沙湾发展的核心引擎。
站在新起点,新疆沙湾市正以昂扬姿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
万里丝绸路,闻香识沙湾。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沙湾立足市域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昔日的沙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房屋破旧、道路尘土飞扬;如今的沙湾大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一座绿色、宜居、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悄然崛起。
2015年沙湾生产总值为150.09亿元;2024年沙湾生产总值增至258.58亿元……数字见证了沙湾市奋进的足迹,也浸透着各族干部群众辛勤的汗水。
9月23日,沙湾市安集海镇干部群众用农作物摆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祝福字样。塔城地区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孙志坤摄
一盘鸡带动城市繁荣
大盘美食节上,色泽诱人的大盘鸡吸引八方来客。沙湾市委宣传部提供
9月20日,沙湾市沙味王大盘鸡店的员工早早就开始准备烹制大盘鸡的食材。
沙味王大盘鸡店负责人名叫刘长林,1992年在安集海镇开大盘鸡店,当时每天只能卖几只鸡,收入300元左右。1996年刘长林把店搬到沙湾县城,如今店里旺季每天卖100多只鸡,年纯收入30多万元。
如今,沙湾的大盘鸡店已从2020年的800多家增至12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超千万元。
一盘鸡火了一座城。沙湾已举办十届大盘美食文化旅游节,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
沙湾大盘鸡的魅力,不仅在独特的风味,更在于多年来沙湾推进三产融合打造的产业链。
中国辣椒之乡安集海镇已实现育苗、移栽、采收全程机械化,为大盘鸡提供了优质食材。落户沙湾的新疆阳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制作出了多种口味的辣椒酱、酸菜等产品,使大盘鸡味道更加多元。
自治区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博尔通古乡土地富含硒,出产的马铃薯有机质含量高,成大盘鸡配菜首选。此外,17家养殖基地的散养鸡、大泉乡的大葱、西戈壁镇的有机小麦等,助力沙湾走出了一条一道菜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2023年,沙湾市编制《新疆沙湾大盘鸡烹饪技术规范》《新疆沙湾大盘鸡餐饮服务规范》;2024年引入沙湾市盛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印着专属码的溯源脚环让每只鸡有了“数字身份证”……这些举措让“沙湾大盘鸡”这张名片成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赋能助农业增效
大型机械穿梭在棉田中,收获丰收的喜悦。沙湾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智能滴灌、无人机巡田、大数据管理等技术助力下,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的4.86万亩棉花,2024年亩产比2010年增加200公斤,品质也大幅提升。
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沙湾市从事棉花、辣椒、玉米等作物种植及牛羊、家禽养殖的专业合作社之一。
近年来,以合作社引领,沙湾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传统种植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粮棉生产提质、农机效率革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多点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沙湾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71.46亿元,2024年增至129.15亿元。农业产值的高速增长,彰显了沙湾智慧农业成效。
沙湾市通过推行粮棉“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连片”单产提升工程,小麦实收亩产最高达793公斤;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发挥“智慧大脑”作用,完成112个棉花品种备案、123.4万亩大田试种数据采集,筛选出5个综合效益最优主栽品种;搭建辣椒产业“科研—种植—企业”协作平台,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100亩,引进68个辣椒新品种……
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广泛应用,柳毛湾镇千亩棉田采用0.75毫米微小流量滴灌系统与智能电磁阀,实现灌溉自动化管控。
柳毛湾镇皇渠新村村民陈俊东感慨道:“以前100多亩地大水漫灌忙得脚不沾地,现在20多个开关就能控制,每亩还能省下水费50多元。”
2025年,沙湾市农机总动力98.03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均突破99%,大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8%。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技术贯穿棉花种植全流程,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统防统治覆盖率均超50%。
产学研协同发展为智慧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沙湾市携手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建数字棉业科技研究所,聚焦数字棉业标准认证、智能棉田管理等关键领域攻坚,“人才+项目+平台”创新模式逐步成型。目前,在棉花产业领域已获70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
全域全季旅游绘新景
鹿角湾景区风景美如画。沙湾市委宣传部提供
沙湾“春夏秋冬有美景”,这里有风景秀丽的鹿角湾、青翠环绕的东大塘、鬼斧神工的大峡谷……这里还是“一年四季有好物”多产宝地,美味的大盘鸡、富含硒元素的农产品、香辣爽口的红辣椒……吃喝玩乐一条龙。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沙湾市的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沙湾市紧扣“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康养为用、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美食故里·文旅沙湾·未来之都”建设步伐,深入挖掘生态绿色资源,坚持“冬带春、夏带秋,四季均衡”的全域全季旅游之路,着力打造千万人次国际旅游目的地。
今年成功举办的新疆·塔城第十届沙湾大盘美食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带动了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消费,各类“沙湾好礼”销售火爆,仅美食节期间,旅游综合收入就达5.32亿元。
沙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匡文婷说:“沙湾市坚持城市旅游环境打造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延伸‘吃、住、行、游、购、娱’链条,不断提升旅游容纳能力,按季节推出温泉康养、农耕体验、美食探索、乡村文学4条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游客体验感。”
今年1—8月,沙湾市接待游客475.62万人次,同比增长85.17%,旅游综合收入33.76亿元,同比增长41.28%。
面对新机遇,沙湾市将按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资金参与民宿、研学基地等项目,支持民宿集聚区、文旅街区升级项目,打造品牌集群,塑造“一镇一品”品牌,建立农牧产品直供渠道,通过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游客参与,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范春海 宋建亮 代姣美
作者手记
真抓实干 创新带动发展引擎
文/宋建亮
沙湾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让这座城市在岁月变迁中,从农业城市发展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
沙湾市因“大盘鸡”而闻名。走进沙湾,街头巷尾,景区村庄,处处皆有“大盘鸡”招牌。借助“大盘鸡”这一“金字招牌”,沙湾市探索出一条带动产业发展新路径,从“乡”到“城”,从“名片”到“产业”,逐步走上“大盘鸡产业之城”的道路。
沙湾是我区主要产棉区,棉花产业是沙湾农业的支柱。近年来,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沙湾农业走出一条科技赋能、节本增效的新路子,机械化率超过99%。一批农业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茁壮成长,推动沙湾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为沙湾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一盘鸡撬动城市旅游,已经成功举办的十届大盘美食文化旅游节,吸引更多人来到沙湾,走进鹿角湾、温泉、安集海大峡谷、千泉湖……体验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别具特色的人文情怀。
“春夏秋冬有美景,一年四季有好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产,为沙湾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沙湾将锚定目标定位,真抓实干,扎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