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乌鲁木齐市10月14日电 第二届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隆重开幕。论坛以“守正、创新、开放、共享”为主题,汇聚了中国与中亚五国传统医学领域的政府代表、院士专家、医疗机构负责人等500名嘉宾,聚焦传统医学互学互鉴,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凝聚共识。
第二届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开幕式(巴燕·巴巴乐哈 摄)
论坛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及三大专题论坛,覆盖传统医药与新质生产力、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作为落实中国—中亚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医药已纳入双方联合声明及两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成为双边合作重要内容。国家层面已支持多地在中亚多国建设中医药中心与联合实验室,推动诊疗技术、文化双向流动;同时明确未来将深化开放合作、发挥传统医学特色优势、构建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标准,助力传统医学融入全球卫生体系,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后续环节奠定宏观框架。
从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来看,新疆与中亚地区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具备天然优势。两地相似的地理气候与饮食文化,更依托丝绸之路形成了双向的药材流通格局——乳香、阿魏等药材经中亚传入中国中原,人参、黄芪等原产中国的药材则经新疆输往中亚,为双方传统医学深度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宾体验AI中医机器人(巴燕·巴巴乐哈 摄)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目前,中国已支持新疆、甘肃等地在中亚多国建设中医药中心及联合实验室,中医拔罐、耳穴压豆等特色诊疗技法在中亚地区广受认可;新疆医科大学累计培养周边国家留学生1600余名,培训中亚医护人员近5000人次;15家新疆自治区级医疗机构自2022年起累计接诊外籍患者超7万人次,新疆生产的祖卡木颗粒、石榴补血糖浆等7个少数民族药品种更成功在国外注册上市,切实满足了当地民众的健康需求。
嘉宾参观展台(巴燕·巴巴乐哈 摄)
“传统医学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赞美,更要突破针灸、推拿的局限,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国医大师沈宝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需构建“多层次、多平台、多结构”的合作体系:以政府支持强化“多结构”,明确卫生医疗机构协作方向;以资源共享搭建“多平台”,依托新疆枸杞子、肉苁蓉等药材资源交流培植技术,同时引进中亚特色药材;以互学互鉴拓展“多层次”,主动学习中亚民间有效医疗技术,推动合作从人才派遣、医疗服务向科研创新、产业协同延伸,真正让传统医学惠及更多民众。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巴燕·巴巴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