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命运和真挚情感的艺术佳作——评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新疆》

共同命运和真挚情感的艺术佳作——评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新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3 14: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疆之大典,豪迈礼赞。9月24日至28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新疆》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连续盛大演出。这场凝聚了全疆一流水平创作力量的庆典晚会,以准确的政治站位、丰厚的思想内容、真挚浓烈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演绎,生动展现新疆70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深情表达天山各族儿女生活巨变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可称为新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佳作。

晚会从头至尾贯穿着团结、奋斗、感恩三个关键词,分序《我们在一起》和《党的光辉照新疆》《改革春潮涌天山》《同心筑梦新时代》三个篇章及尾章《美丽新疆》,运用歌舞、情景再现、配乐讲述、表演唱、舞蹈多种艺术形式,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和音视效果,礼赞新疆70年辉煌成就。晚会力求在时间紧缩中叙事结构、艺术样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从时间、空间和情感三个维度建构立体而又巨大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艺术意象,每个节目所表达出共同的历史记忆、家国命运和真挚情感,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感人肺腑。

一、以时间意象构建共同体主线。

新疆70年历史如何呈现于舞台具象化?晚会打破了以往主题晚会的宏大叙事,从新疆历史关键节点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当中撷取精华,采取“小切口”映射不同历史场景,并配以大量史料视频和图片,构成晚会以史为骨架的谋篇布局。这种“小切口”叙事方式并非历史的简化,而是通过时间意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不同历史场景,并与当下时代价值进行巧妙链接,更加具象、生动地突出历史记忆、家国命运和真挚情感的主题表达。

晚会的序《我们在一起》以各民族激情奔放歌舞和舞台背景火红绽放的“石榴花”开篇点题,第一、二篇章将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进行改编,并以某个历史情景再现或舞蹈,唤醒观众历史记忆并在情感共鸣中,重温光辉岁月,追溯新疆与祖国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史实。如《凯歌进新疆》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景再现,象征新疆和平解放的历史;歌舞《打起手鼓唱起歌》《天山南北》《改革开放亚克西》《天山青松根连根》等,表征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新疆城乡焕发活力,各民族群众团结亲如一家、幸福生活的场景等。第三篇章作为晚会的重头戏,从配乐讲述《一份特殊的关爱》、歌舞《牵挂》到歌舞《丝路花开》等,则通过某个典型人物故事或某项产业发展,浓墨重彩地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服务于国家战略,砥砺奋进、一路前行的成功实践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感恩的生动图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

这种以时间意象强调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艺术表达,既具有可靠的史实理论依据,又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达到了较强的思想性。

二、以空间意象凸显新疆与祖国命运相连。

晚会遵循守正创新理念,以新颖的视角和艺术形式的创新,通过多个空间意象凸显国家重要战略地位中的新疆实践,彰显着新疆和全国各民族共生共融的文化纽带和共同精神力量,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频。

如舞蹈《燃情岁月》打破以往男性视角的思维惯性,采用女性视角栩栩如生地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支边男女青年青春浪漫、苦中作乐、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精神风貌,其新颖的艺术视角和唯美的浪漫意境,拓展红色革命题材舞蹈美学特征的新空间。根据史诗《玛纳斯》《江格尓》《阿依特斯》分别填词唱段和根据木卡姆改编的歌舞乐《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深度挖掘世界非遗文化内涵,以唱之赞美、舞之绝美和器乐之韵美,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归属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情景表演《守护天山》以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和身体搭起“钢铁边防线”“铜墙铁壁”“攀登高峰”造型意境,与戍边战士对祖国忠诚与担当精神高度契合。

最具亮点的创意诗舞画《时代交响》,没有采用惯用的歌舞形式,以400位演员组成人体矩阵和演员胳膊和手势的不断变化,结合高科技声光电手段的背景震撼视觉,极为巧妙地织成“疆电东送”“西气东输”“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围脖”“东数西算”等舞台形象造型,配以铿锵有力的诗朗诵,将新时代新疆高质量发展工业场景和抽象数字,瞬间转化为多维立体的舞台意象,折射新疆服务于国家战略所作的巨大贡献和气势磅礴的奋斗力量。

三、重墨于情感意象的国家认同。

晚会以情为魂,重墨于典型人物故事的真挚情感表达,多个节目的背后蕴含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疆关怀和动人的真实过往,不同角度反映新疆各族儿女对党和祖国深厚情感和理念信仰的坚守,以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真实生活图景。尤其是真实典型人物代表的现场深情讲述,成为晚会直抵人心、情感共鸣的点睛之笔。

如配乐讲述《一份特殊的关爱》,荣获全国“七一勋章”的普通护边员魏德友的女儿魏萍回忆父亲一生坚守边境线60年行走20万公里,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祖国的万里边疆的故事;阿图什市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李磊讲述了支教的点点滴滴;还有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居民阿不来提·吐尔逊回忆了社区各民族团结和睦幸福生活的情景。这三位真实人物饱含真挚情感的现场讲述,句句催泪,字字入心,其中突出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疆各族普通百姓关怀的真实过往和精神鼓舞。他们的身后是“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等无数英模人物和各族干部群众,为新疆和祖国繁荣富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亲如一家、团结奋斗的集体群像。当新创作的歌曲《牵挂》响起,台上演员动情演唱和台下观众感动落泪,化作新疆各族人民集体群像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达到了国家认同从理论表层到情感深层的升华,成为晚会最精彩感人的一幕。

一台高质量的晚会,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个人的付出。这台晚会由来自全疆各地州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专业院团、高校等优秀演职人员以团结和谐、密切协作和忘我精神共同完成,其中每个人“小我”与“大我”的思想言行和“热爱”与“超越”艺术绽放,同样是对晚会主旨“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生动和真实的映照,未来或将成为新疆文艺晚会创作的“新坐标”,为更多创作者提供借鉴,推动新疆舞台艺术走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张迎春)

(张迎春: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文艺评论创新团队成员。)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