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七十载生活图景的艺术绽放——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

新疆七十载生活图景的艺术绽放——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9 15: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24日至28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盛大启幕。晚会以恢弘视听铺展艺术盛宴,借深刻的历史叙事回溯新疆发展历程,凭真挚的情感表达联结全疆各族儿女,生动诠释了新疆团结奋进的时代内涵。

晚会由三个篇章组成,分别对应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奠基立业、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突破与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三大历史阶段;其内容全程紧扣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变迁,将人民性立场贯穿始终。晚会摒弃居高临下的宏大宣教与疏离感,转而以平视乃至融入的姿态,生动彰显七十年来新疆人民生活的历史性转向,奏响一部属于人民的时代交响诗。在此语境下,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生活鲜活再现。

一、艺术对奋斗本色的真实再现

灯光璀璨,乐声激昂。当节目《我们在一起》的旋律在舞台上响起,一幅由歌声与舞蹈编织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第一篇章节目包括《凯歌进新疆》、《打起手鼓唱起歌》、《燃情岁月》等,将观众带回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舞台上,演员们用刚劲有力的舞姿和饱含深情的歌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建设新疆的火热场景。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处理,将形形色色的真实历史生活素材凝聚成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新疆形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抽象的“建设场面”,而是具体可感的人民群像:军民携手的戍边身影、各族共舞的欢歌场景、军民同心的拓荒画面、各族人民和乐的生活图景。这些艺术形象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准捕捉。节目《燃情岁月》更是呈现了各族青年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晚会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实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生命个体,从而真实再现了那段岁月中昂扬奋进的本色,彰显出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歌舞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选取了最具新疆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手鼓的欢快节奏与舞姿的优美,成为了田间地头、牧场村庄生活实践的直接映射。艺术于此成为一面镜子,反射出即便在物质条件艰苦的岁月里,新疆各族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这种再现因其浓郁的生活质感和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实践与艺术的呈现同频共振。

二、艺术对生活变迁的能动反映

当晚会进入第二篇章,歌舞《天山南北》、《天山青松根连根》、《改革开放亚克西》等节目,巧妙地运用艺术符号的转变,暗示了人民生活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天山南北,艺术的镜像也随之转向更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艺术的功能从“再现”走向更深层次的“反映”,即能动地揭示社会变迁如何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天山南北》通过对比性的舞台调度,展现了城乡面貌的巨变;《天山青松根连根》则以象征手法,运用青松喻示各民族团结共生。各族儿女在共同开发建设、共同分享改革成果的过程中,结成了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改革开放亚克西》更是直接以民间说唱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改革政策的由衷赞美。艺术敏锐地捕捉着社会变迁在人民生活中的投影。当市集的热闹场景、工厂的繁忙景象、学校的朗朗书声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外在的物质进步,更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解放与丰富。艺术通过将“改革开放”这一情景的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舞台表达,实现了政治叙事向生活叙事的成功转换,这正是其人民性的深刻体现。

三、艺术对新时代精神图谱的细腻描绘

晚会的第三篇章,出演了《一份特殊的关爱》、《牵挂》、《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守护天山》、《丝路花开》、《时代交响》等配乐讲述、歌曲、歌舞等节目,将视角进一步聚焦于新时代新疆人民的内心世界与价值追求。这一篇章的艺术表达更为细腻多元,呈现出生活转向的深层维度,从物质改善到精神丰盈,从个体梦想到共同体认同。《一份特殊的关爱》和《牵挂》以配乐讲和歌曲的形式,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关怀与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这种关怀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歌舞乐《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则深情表达了新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这种情感不是外在强加,而是源于生活体验的内在生成;歌舞《丝路花开》以历史符号的当代激活,展现了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新机遇。这些节目共同描绘了一幅新时代新疆人民的生活图景,既有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未来的积极向往,既有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也有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识。艺术在这里不再满足于表象的描绘,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心理层面,反映了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艺术与生活共鸣的时代交响

整场晚会清晰地勾勒出新疆人民七十年来的情感转向:从建设时期的豪迈激情,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欣喜憧憬,再到新时代的感恩与自信。这种情感变迁并非艺术家的主观臆造,而是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提炼。当歌舞《美丽新疆》将晚会推向高潮,全场情感浓度达到顶点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集体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艺术与生活高度融合所产生的审美共鸣。晚会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正是因为它扎根于新疆大地,汲取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养分。每一个舞步,每一段旋律,都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

真正具有人民性的艺术作品,必然是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它既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也不是脱离现实的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创造,实现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晚会三个篇章的有序递进,不仅展示了新疆七十年来的外在变化,更揭示了人民生活内涵的丰富与升华,从解决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丰盈,从地域认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自觉。这场晚会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艺术透镜,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新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更如一部深情撰写的人民日记,记录着普通人的梦想与追求。当晚会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愉悦,更是对人民创造力的深深敬意。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滕莹

作者系滕莹: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沛东,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