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七十载・共谱同心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晚会《美丽新疆》的音乐叙事与时代意涵

弦歌七十载・共谱同心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晚会《美丽新疆》的音乐叙事与时代意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9 15: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美丽新疆》于2025年9月24日至28日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隆重启幕。本场演出作为一次精心构筑的视听艺术呈现,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承载了凝聚集体情感与传递文化认同的深层意涵。晚会以三个篇章讲述了新疆70载的沧桑巨变,将社会主义建设的“凯歌”、改革开放的“生机”与新时代的“梦想”进行典型化的艺术表达。通过歌、舞、乐展现了新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围绕“我们在一起”的主线,使传统乐器演奏、非遗艺术创新表达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互鉴在晚会中尽数呈现,这些元素共同彰显了音乐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一、器乐叙事;共奏团结的时代乐章

晚会以歌舞《我们在一起》启幕,该节目将热瓦普、冬不拉、库姆孜等多民族乐器与多声部的人声交织融合一体,在音乐编排上极富层次感,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特质和演奏技法,生动再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画卷。在晚会第一篇章的节目《打起手鼓唱起歌》中,运用了新疆极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手鼓“咚哒,咚咚哒......”,当鼓声节奏响起,瞬间唤起观众新疆的音乐文化记忆。表演者运用节奏的疏密变化和力度的强弱对比配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形象地描绘出劳动场景的热烈氛围。节目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音乐的韵律感,使传统的节奏语汇焕发出时代新声,这种节奏叙事展现了新疆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亦体现了传统演奏技艺在当下的时代共鸣。

而在节目《燃情岁月》中,融入了西方乐器口风琴。口风琴独特的音色质感,构建出清新明朗的音乐画面。乐曲旋律简洁悠扬,细腻地刻画出建设者们的内心世界,“还原”那段昂扬的燃情岁月。乐声清脆悦耳,口风琴因腔体共鸣产生温暖质感,配合舞蹈动作的视觉感官,让我们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华儿女,怀揣着对边疆的热爱与憧憬,投身到戈壁的怀抱。节目虽名为“燃情岁月”,但却并未使用激烈的音乐表达,这正是因为细腻的柔情传递更能展现对祖国建设的深厚情感以及诱发观众对脚下土地的深刻情愫,音乐由此成为了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桥梁。

二、非遗艺术:在创新中传承共生

晚会在部分节目设计上融合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以及英雄史诗,通过对多项非遗艺术进行创造转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木卡姆艺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现代化演绎具有特殊意义。《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歌舞乐便是晚会一大亮点。节目的编创在保持木卡姆原有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对演绎形式进行了创新,在器乐伴奏方面,保留了萨塔尔、弹布尔、都塔尔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在传统音乐语汇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和声进行,使音乐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

同时,《玛纳斯》、《江格尔》等在保持史诗吟唱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和重新填词。库姆孜的快速琶音与弦乐声部的震音演奏相呼应,营造出千军万马奔腾向前的音响画面。冬不拉的演奏则突破了传统的伴奏模式,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戏剧性,使其更契合“我们在一起”的主线,呈现出自古至今新疆和全国各民族的心心相依相连。这种创新既保持了史诗音乐的庄严感,又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多元共生:音乐交融中的“我们”

晚会在多个节目中呈现了不同音乐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展现了新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在节目《天山南北》中,手鼓、冬不拉等民族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在和声运用上,各民族音乐的调式特征并未摒弃,而是通过现代和声理论的运用,实现了不同音乐体系的有机融合。音乐上的对话与融合,生动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在晚会的压轴节目《美丽新疆》中,其音乐编配虽然以现代管弦乐为主,但其音乐内核却深深植根于新疆传统音乐。各民族民歌的旋律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碰撞。在配器上,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形成音色对话;在和声上,传统调式与现代和声进行创造性结合。节目在音乐上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晚会展现了音乐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向我们传递了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其中所使用的各类乐器都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手鼓不仅是节奏乐器,更是新疆各族人民热情豪爽性格的象征;库姆孜的悠扬音色承载着柯尔克孜族的历史记忆;冬不拉的明快节奏展现着哈萨克族的草原情怀;木卡姆的复杂结构则体现了维吾尔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音乐符号通过艺术化的编排,共同构成了新疆多元文化的音乐图谱。在各民族的音乐元素交融中,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

四、音乐共鸣: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艺术力量

晚会的音乐设计成功唤起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老一辈观众,传统乐器的熟悉音色唤起了深层的文化记忆;对于年轻观众,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则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联通,正是音乐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在非遗文化的创新编排中,传统文化的尊严与时代的新意并肩;在多民族乐器融合中,音色交织和谐对话。音乐所激发的情感共鸣在这场晚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节目《天山青松根连根》的旋律响起,冬不拉与库姆孜的碰撞仿佛天山南北各族人民的亲切交谈;当节目《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中木卡姆的音调与现代编曲交融,每一个音符都化作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音乐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情感的桥梁,连接着天山脚下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鼓声敲击出新疆人民的豪迈热情,吟唱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声节目《美丽新疆》演员们在恢宏旋律中则唱出了新时代的自信与感恩。音乐在这里超越了语言与民族的界限,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让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与全国人民的心紧密相连。这种通过音乐建立的情感联结,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艺术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五、结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是一次凝聚人心的文化实践。通过对新疆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展现了新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晚会的音乐表达在更深层面上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这种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为传统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艺术注脚。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这种创新精神将继续引领新疆音乐文化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热爱,以及作为中华儿女的无比自豪。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肖尧轩

(作者系肖尧轩,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家舞台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黎莹莹,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