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新疆阿尔泰山麓层林尽染,克兰河畔炊烟袅袅。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之际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阿勒泰市五百里风情街上,一场以“党旗映金山 铸牢聚民心”为主题的百家宴融情活动,将雪都的团结奋进篇章书写得格外炽热。300名来自全市各行业的模范代表、各界群众围坐30张圆桌,以美食为媒、以榜样为灯,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嘹亮歌声中,共同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交响曲。
模范星光,照亮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灯塔
“他们用三十年公益长跑串起爱心项链,用孝老抚幼的坚守温暖寒夜,更用真诚与奉献拉近心与心的距离!”随着主持人深情宣读,阿勒泰市各领域的模范代表们,戴着大红花依次登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李红秀难掩激动,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的李红秀阿姨说:“这份光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在阿勒泰默默奉献的乡亲们。”她动情地讲述四代人在这里守望相助的故事,“我们邻里之间互教互学打馕技艺,互帮互助收割牧草,每一段回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鲜活见证。”
劳动模范耿明军登上舞台,与大家分享了他二十五年来走遍城区564公里供水管线的故事。“这一路走来,管道连接起千家万户,就像团结的纽带连接着你我。”这位被誉为“供水脊梁”的汉子语气坚定,“每当金山脚下的各族同胞喝上清澈甘泉时,我仿佛听见了共同体血脉流动的声音!”话音未落,全场已是掌声雷动。
“我们的心永远和党在一起!”老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在现场激起阵阵掌声。一个个朴实而闪亮的名字,一幕幕温暖而坚韧的故事,共同汇成模范群体感人至深的精神画卷。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阿勒泰答卷”,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时代光芒。
文化交融,跳动在餐桌上的共同体脉搏
随着各类菜肴陆续上桌,一场舌尖上的“中华文化博览会”惊艳亮相,喀拉希力克乡的乡亲端上秘制风干肉,红墩镇的村民捧出野葡萄汁酿制的“团圆糕”,解放路街道的糕点师创新融合地域特色糕点,制成象征团圆的“同心酥”。每张桌签背后,都藏着动人的融合故事。
“这道‘奶香馕饼’可有讲究!”身着传统服饰的讲解员托丽坤举起金黄油亮的馕饼,“邻里之间互相交流改进发酵工艺,乡亲们分享烤馕火候秘诀,现在它成了游客必买的‘团结伴手礼’。”十一号餐桌,1955年出生的老人尼玛接过奶茶壶,为同桌的退休教师续茶,“我和自治区同岁,看着土路变公路,毡房变楼房,最难忘的还是邻里围坐喝奶茶的暖意!”
此刻,《黑走马》的旋律骤然响起。榜样们拉起志愿者们的手旋入舞池,老战士与青年们搭肩踏响节拍。舞步翻飞中,人们的笑脸与舞姿交织成暖流,恰如主持人所叹,“这方舞台,跳动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心脏!”
同心筑梦,共绘雪都团结奋进新画卷
“我们的共同家园在哪里?”“中国!”当问答环节开启,300面小国旗汇成一片涌动人心的红色海洋。一直在路上的环卫工人李淑红高高举起国旗,声音哽咽却坚定:“今年九三阅兵仪式,在大屏幕前看升旗,满脑子都是家乡的雪山草原。那一刻我懂了——960万平方公里,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她的分享引发了全场的深深共鸣。大家不约而同挥动起手中的国旗,目光交汇处,是激动更是认同,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这一刻,不再分你我、不论来自何方,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脚下是共同的土地,心中是共同的归属,未来更是共同的梦想。
此时,《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响彻风情街上空。人们手挽手,心连心,在灿烂的秋阳下共同许下誓言,继续做民族团结的守护者、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美丽家园的建设者。这一刻,金山为证,长河为凭,阿勒泰各族儿女正以紧紧的拥抱、暖暖的真情,共同执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更加壮美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雪都篇章!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 魏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