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阿拉尔市八团塔门镇海勒克库都克村围绕产业、团结、民生三大核心,既靠“合作社+村民”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业拓宽增收路,又以文化活动和互助实践凝聚民族情谊,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环境治理提升宜居度,逐步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图景。
小鸽子“飞”出致富路 红辣椒“串”起好日子
近日,在阿拉尔市甜水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鸽舍里,社员阿合尼亚孜·麦提尼亚孜和工人们正忙着给鸽子喂食、清理鸽舍。
“村里说要养鸽子时,很担心,没养过担心养不好,现在才几个月就有收入,养鸽子确实可行。”村民阿合尼亚孜·麦提尼亚孜说。这份底气,来自村里对特色产业的精准培育。
养殖业是海勒克库都克村的“老本行”,为把“老优势”变成“新财源”,村队盘活闲置圈舍,牵头成立合作社。今年5月,鸽子养殖厂顺利投运,首批2000羽种鸽落地,短短数月便靠卖鸽蛋、售乳鸽创下超3万元营业额。“我们计划建设养殖小区,实现‘三区分离’,既能改善环境,又为畜牧业扩规模打下基础,让村民收入更多。”海勒克库都克村支委委员霍腾飞说。
为让更多村民受益,村里还用“访惠聚”为民办实事资金购买种鸽,定下“合作社回收、保底价销售”的规矩,让大家养得放心、卖得省心。如今,“合作社+村民”模式已让不少村民尝到甜头,鸽子成了实打实的“致富鸟”。
紧跟团镇“辣椒强团”战略,海勒克库都克村又把“闲置庭院”变成“增收宝地”。今年春天,村队动员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植团镇党委赠送的2000盘辣椒苗。近日,村民布汗·赛麦提收获200公斤辣椒,挣了2000元。
像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全村共种30亩辣椒,每户可增收1000多元,红彤彤的辣椒成了家门口的“摇钱树”。“通过种植辣椒,村民见到了效益,积极性很高。针对部分村民庭院里种植的果树,村队将联系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高果树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霍腾飞说。
民族团结结硕果 文化润疆扎深根
“春节一起包饺子,古尔邦节一起做抓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比一家人还亲。”说起村里的节日联谊,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海勒克库都克村日常的真实写照。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海勒克库都克村组织村民一起“共学技能、共解难题”,提升技能,增进了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现在过什么节,大家都愿意聚在一起,不仅热闹,还能学到不少文化知识。”布汗·赛麦提说,随着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文化自信在每个人心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村队注入了强劲活力。海勒克库都克村积极结合“三下乡”“七彩假期”等品牌活动,通过带领村民升国旗等形式,让家国情怀在大家心中悄然扎根。2025年7月,“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村里正式挂牌,进一步巩固校地联动的常态化机制,为文化润疆工作搭建起更为坚实的平台。
解民忧暖人心 美环境纾民心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海勒克库都克村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们的行动指南。自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队已累计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40余件:如厕难,就争取资金建公厕;道路窄,就拓宽村内道路342米;患尿毒症的村民生活难,就申请1.8万元临时补助;困难村民想种地,就通过“四议两公开”分去100余亩土地;有人想创业,就主动帮办手续,鼓励20余户村民闯新路。
“以前村里垃圾乱堆,现在走哪儿都清清爽爽的,春天能看杏花,夏天能躲树荫,住着太舒服了。”村民口中的变化,源于海勒克库都克村实打实的环境整治。以“三清一改”为抓手,村队清理生活垃圾45吨、村内沟渠1.2公里、农业废弃物60吨;推进厕所革命,维修30余个家庭厕所,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升级污水处理设备,让污水不再“乱流淌”。
今年,海勒克库都克村又添1200平方米绿化、150棵杏树。“杏花村”成了海勒克库都克村的新名片,村民出门见绿、抬头见景,宜居家园的梦想照进了现实。霍腾飞表示:“我们计划继续发展庭院经济,壮大鸽子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要建设完善的养殖小区,为青壮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开发马路经济,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化条田建设,力争让整个村队变得更强、更富。”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曾维 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