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70 载栉风沐雨,70 载砥砺前行,广袤的新疆大地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成长与蜕变的印记。新疆昌吉市乡村发展,正是这场时代变革的生动缩影,而新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更用 70 年时光完成华丽转身 —— 从土坯房连片、泥巴路纵横的落后村落,变为二层小楼错落、绿树绕庭院、产业兴旺的 “花园乡村”,村民们在敞亮的小别墅里,过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幸福生活。
2025年9月23日,新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俯瞰图。(刘华摄)
带着对这份变迁的探寻,我们来到 87 岁的陈兴礼老人家中,听他讲述岁月里的故事。中午时分,刚在互助幸福院吃完免费午餐的陈兴礼,正忙着打理庭院里的花草,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谈及 70 年前的村庄旧貌与自家生活,老人的思绪瞬间回到过去:“当时十三户村的条件相当差,现在的人都想象不到。住的是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停了雨,屋里还在漏。路也根本没法提,那时候没有胶靴子,下雨了舍不得穿鞋子,就脱下来提在手里,怕泥巴把鞋子弄坏。我还亲身经历过‘二牛抬杠’种地,那法子用了好多年。” 那时,陈兴礼一家 8 口人,挤在 100 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作为土生土长的十三户村人,陈兴礼的生活变迁,正是村庄发展的缩影。2002 年,十三户村实施一期搬迁,他搬进了 300 多平方米的二层安居房,家里家电齐全,庭院被打理得像小花园,日子过得和城里人没两样。“我是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人,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花园一样的别墅。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共产党的恩情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 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2025年9月23日,新疆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陈兴礼正在自家庭院打理花园、和家人聊天。(刘华摄)
如今的十三户村,二层小楼整齐排列,道路旁绿树成荫,全村绿化覆盖率达 34%,562 户 1654 人都住进了宽敞的小楼。2012 年国家推进抗震安居房建设时,村里 286 户村民每户都享受到 5 万元各级建房补贴。“通过搬迁,老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近几年国家又投入近 3000 万元,完成了上下水、热力、道路、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现在路通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处处都是宜居新景象。” 昌吉市六工镇副镇长、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介绍道。
村庄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也跟上了。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十三户村打造了千亩油菜花海、文化大集、艾草馆、垂钓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今年截至 8 月,已吸引 10 万名游客前来观光,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更给村民带来了增收新机遇,马文林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2023 年,他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农家乐,还把部分空间改造成包间和 KTV,生意十分红火:“我家农家乐主要做烧烤和新疆菜,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游客越来越多,一年能挣七八万块钱,生意挺好的。”
村民生活提质、收入增加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今年 3 月,十三户村艾草加工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采用 “村集体 + 党建领办合作社 + 企业” 的运营模式,实现了集体增效。自 2022 年发展艾草种植以来,村里的种植规模已扩大至 700 亩,成为全疆最大的艾草种苗培育基地。在援疆资金支持下,村庄还构建起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开发出艾草卷条、枕头、褥子等多款产品,艾草产业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我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把艾草产品卖出去,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民收入。这个产业前景好、市场大,未来还能进一步发展。” 十三户村村委会主任丰建军说。
2025年9月23日,在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前,村民正在打乒乓球。(刘华摄)
如今的十三户村,早已荣誉满身 —— 先后获得 “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等国家级称号,还拥有 “自治区级文明示范村” 等自治区级荣誉,每一项荣誉,都是村庄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见证。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 楚保金表示,目前村里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形成了 “五个一” 产业布局 —— 一个玉米棒子、一片花海、一条鱼、一棵草、一个博物馆。“通过产业调整,老百姓收入大幅提高,去年人均收入达到 2.62 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过去的负收入,增长到现在的 238 万元。”
从 “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的土坯房,到 “庭院如画、家电齐全” 的小二楼;从 “提着鞋走泥巴路” 的窘迫,到 “路灯亮、道路宽” 的便捷;从 “靠二牛抬杠种地” 的单一产业,到 “花海、艾草、农家乐” 的多元发展…… 十三户村 70 年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是新中国万千乡村发展的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村庄像它一样,在时代浪潮中继续书写 “蝶变” 篇章。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刘华 张楼 劳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