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盈枝。九月的昌吉大地,田野铺金、村落如画:二六工镇红星村的硬化道路正加紧铺装;佃坝镇东沟村的20公里村道已全线贯通;大西渠镇龙河村文化长廊里的乡贤故事吸引着村民驻足……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昌吉市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昌吉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中央、自治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3亿元,市本级投入360万元,聚焦15个自治区美丽宜居村建设,实施产业发展、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电网改造等项目38个。截至目前,第一批次26个项目已完成95%,第二批次12个项目全部开工,一场关乎“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蝶变,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上演。
6月22日,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貌。何龙 摄
规划先行:让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范”
“美丽宜居村建设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要留住乡愁、建好家园。”昌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贺韬道出了规划编制的核心思路。
在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中,昌吉市始终将“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作为“先手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宜居条件,更要保留乡村风貌、农业景观与乡土文化,让现代村庄扎根于乡土乡情之中。
为确保规划落地,昌吉市创新建立“五个一包联”制度,即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单位、龙头企业全覆盖包联15个美丽宜居村,形成“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市党政领导先后召开4次专题工作推进会、8次现场办公会,逐乡(镇)研判项目实施细节,从资金支持、项目安排、政策激励三方面统筹发力,为村庄建设“把脉定向”。
资金是规划落地的“保障线”。2025年,昌吉市率先启用第一批中央、自治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871万元,谋划实施26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
在规划引领下,15个村庄的“个性”逐渐凸显:二六工镇红星村围绕“米粉椒供给基地”定方向,佃坝镇东沟村聚焦“生态宜居示范”做文章,大西渠镇龙河村以“优质棉+精品瓜”为特色……一个个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范”的村庄,正从规划蓝图变为实景画卷。
生态打底:让宜居图景从“纸上”到“实地”
“以前村里到处是乱堆的垃圾,沟渠里的水也不清亮。现在不一样了,路边种了花,厕所改得干净,连残垣断壁都变成了小花园。”说起村里的变化,三工镇下营盘村村民蔺海英打开了话匣子。
昌吉市以“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镇一韵”为目标,从“庭院美化、管线序化、村庄绿化”三大抓手入手,全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在“厕所革命”中,该市推行“水冲式卫生厕所为主、双坑交替旱厕为补充”的模式,确保按期完成厕所新建与整改任务;在垃圾治理上,完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让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污水处理方面,因地制宜采用“城镇管网纳入、一体化末端处理、生物氧化塘”等模式,还乡村沟渠一片清澈。
今年,昌吉市掀起了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各乡镇累计发动干部群众4.66万人次,动用铲车、挖机等机械5784台次,清运垃圾3.6万吨,清理枯死树木2846棵、畜禽粪污6742吨、拆除残垣断壁256处。
“生态好了,不仅住着舒服,还能吸引游客来玩。”六工镇东五工村村民王建国说,村里发展“乡宿”“乡游”后,每到周末都有城里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自家的小院也改成了民宿,收入比以前翻了番。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正在这里悄然形成。
产业为核: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
“我们的‘米粉椒’不愁卖,去年和企业签了订单,每亩能收4000多块钱,今年种了50亩,收入肯定差不了!”在二六工镇红星村的辣椒地里,村民马成海一边查看辣椒长势,一边算起了“增收账”。红星村是昌吉市打造的全州“米粉椒”供给基地,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让村民实现了“种得好、卖得好、赚得多”。
9月12日,在昌吉市二六工镇红星村,农户在田间采收辣椒。巨海成 摄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昌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15个美丽宜居村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基地类”三大类型,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让每个村都有“当家产业”。
——城郊融合类村庄:六工镇东五工村、三工镇下营盘村等7个村,依托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乡味、乡宿、乡游、乡娱”新业态。“六工大锅鱼”凭借鲜美的味道吸引食客慕名而来,“三工架子肉”成为网红美食,“大西渠玉樽葡萄”“滨湖梨瓜莲藕”走进了城市商超,农文旅融合让城郊村变成了“城市后花园”。
——集聚提升类村庄:三工镇庙工村、阿什里乡阿什里村等6个村,与九圣禾、昌农、笑厨、优然牧业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在九圣禾集团的智慧农业示范园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从种到收”全流程智能化,实现了“产加销”贯通,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特色基地类村庄:大西渠镇龙河村整合3万亩土地实行公司化运营,建成全州优质棉和精品瓜生产基地,每亩土地收益比散户种植提高20%;二六工镇红星村的“米粉椒”基地带动5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昌吉市还探索建立“村集体+农民”双增收绑定机制,通过订单、股份、劳务等利益联结,让农牧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以前卖粮靠贩子,现在签订单。”大西渠镇龙河村村民梁爱龙说,自己在村里的棉田打工,每月能挣4000元,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还有租金,“两份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融合破界:让发展活力“聚起来”服务“暖起来”
“以前办社保要跑市里,现在村里的‘一站式’服务站就能办,太方便了!”佃坝镇东沟村村民唐东升拿着刚办好的社保认证单,对村里的便民服务赞不绝口。这是昌吉市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
昌吉市打破城乡壁垒,以“跨镇抱团、联村共建”为模式,充分发挥16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引领作用,推动15个美丽宜居村与示范村在基础设施、产业资源、公共服务上实现“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在社会帮促方面,14家自治区包联单位、15家市级龙头企业定点帮扶美丽宜居村,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提供支持:自治区农科院为龙河村提供棉花种植技术指导,森创生物有限公司为红星村的“米粉椒”提供加工渠道,优然牧业帮助阿什里村发展奶牛养殖,形成了“城乡携手、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为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同质的服务,昌吉市围绕民政、医疗、养老等民生事项,在15个美丽宜居村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提升镇村电商服务、物流配送、金融网点、5G网络覆盖水平,让村民在家就能网购、转账、视频通话;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无差别”。
“道路通了,产业活了;服务好了,民心暖了。”榆树沟镇榆树沟村二片区党支部书记发如克·塔依尔说,村里的道路硬化项目完成后,不仅村民出行方便了,企业的运输车辆也能直接到田间地头,“今年村里还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里游客来体验农耕生活,让城乡互动更频繁。”
截至目前,15个美丽宜居村已实现主干道硬化全覆盖、安全饮水全保障、网络信号全畅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速,城镇与村庄功能互补、发展互促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党建引领:让治理效能“提上来”乡风“美起来”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矛盾纠纷有人调解,文化活动天天有,这样的村子谁不喜欢?”大西渠镇龙河村村民梁爱龙说。
昌吉市将党建作为美丽宜居村建设的“红色引擎”,推行“强村弱村结对”模式,选优配强1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头雁”培育计划,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该市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在治理方面,昌吉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统筹做好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为民服务工作;建好用好乡村文化广场、大舞台、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围绕“一月一主题”开展“酿蜜传粉”文明实践百站行、“文化润疆”微行动,组建巡回宣讲团、马背文艺队、“石榴籽”文化小分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村晚、村BA、村超、健康跑、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
昌吉市还深化“文明新风进万家、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行动,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三工镇下营盘村,村民们签订《文明新风承诺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在滨湖镇,“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让孝老爱亲蔚然成风……一个个文明向上的村庄,为美丽宜居村建设注入了“精神之魂”。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昌吉市15个美丽宜居村的“逆袭之路”,正是新疆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昌吉市将继续巩固美丽宜居村建设成果,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不仅“一时美”,更能“持久美”。同时,扩大覆盖,“整市推进”,让更多村庄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贡献“昌吉市力量”,贺韬表示。
(通讯员 佘再兴 马玲 丁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