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各族群众共绘团结发展幸福图景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各族群众共绘团结发展幸福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2 18: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走进新疆昌吉市,对话扎根这片土地的普通身影——有践行党员担当、用数十年温情筑牢民族团结纽带的基层实践者,有以匠心传承非遗、让文化魅力跨越民族边界的守护者,有在多民族共居社区里,于互帮互助中品味烟火幸福的见证者,也有借营商环境东风、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红利的创业者。从他们的故事中,窥见新疆70年来各族群众同心筑梦、共赴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1994年入党,作为六代生活在新疆昌吉市小三四工一村的老村民,他是家喻户晓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75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开铁匠铺致富后,主动认领7名汉族困难家庭孩子为干儿子并长期帮扶,缘分延续数十年。退休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坚持党员学习,获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用行动践行民族团结与党员担当。

(昌吉市建国路街道丽景社区居民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认领7名汉族困难家庭孩子为干儿子并长期帮扶,缘分延续数十年。王博摄。)

昌吉市建国路街道丽景社区居民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说:“我叫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村里的汉族人都叫我毛热西。我在这个村上生活了一辈子,干了一辈子。从1994年入党的,我想着给群众能干一点好事就多干一点好事,尽力而为,我的想法就是这样,没有想到这个缘分就是几十年。他们过年过节来给我拜年,看我们两口子,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好日子。”

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姚锦峰 ,2010年因兴趣接触面塑,通过义务授课、走进社区和学校等方式,向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族群众及学生传授技艺,致力于非遗传承与推广。

(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姚锦峰正在教授面塑要点。王博摄。)

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姚锦峰说:“我是从2010年开始接触面塑的,刚开始是从新华书店看到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就想去尝试一下,后来也就慢慢喜欢上了面塑这门技艺。现在带的学生中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现在我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传承这一项技艺,像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知道面塑,并传承下去。”

马秀梅在昌吉市建国路街道辖区经营一家特色小吃店,凭借昌吉市日益繁荣的营商环境,店铺生意稳定向好。作为当地商户,她见证了新疆70年来的发展变化,深刻感受到新疆在生态环境与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双重进步。

(马秀梅经营着一家特色小吃店,凭借昌吉市日益繁荣的营商环境,店铺生意稳定向好。王博摄)

建国路街道辖区商户马秀梅:“我开的特色小吃店,每天的生意还可以,都挺好。这几年市里的商圈越做越热闹,生意越做越顺。70年,新疆不仅景美,各族人民一起打拼的日子更美。(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博)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