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以油彩为媒,写就新疆的时代诗行——范迪安风景油画的地域叙事与文化意涵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以油彩为媒,写就新疆的时代诗行——范迪安风景油画的地域叙事与文化意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7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14日的新疆美术馆,因“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而格外厚重。这场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展览,没有走“献礼展”的常规路径,既不是风景的简单陈列,也不是技法的刻意炫示,而是由“新疆篇”和“祖国各地篇”组成的70件(组)作品串联起的“对话”。其不仅是中国当代美术与祖国大地山川盛景的对话;也是油画这一西方媒介与东方美学的对话;更是一位美术家对新疆70年变迁的深度凝视。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的新疆题材的写生创作,从来不是“走马观花”的写生,而是“扎进土里”的观察与共情,这使得展览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成为解读当代美术如何“扎根中国、呼应时代”的鲜活案例。

一、从“采风”到“扎根”,让艺术贴着大地生长

范迪安先生与新疆的联结,远不止“多次踏访”那么简单。他曾多次率队参与“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这个“参与”背后,是范迪安先生放下“美术界领军者”的身份,以观察者甚至参与者的姿态,去触摸新疆的肌理。他看天山的雪在不同季节的融化速度,看吐峪沟土墙在阳光下的色彩变化,看采棉机在广博的棉田上工作的节奏,也看大漠胡杨如何地千年不倒。他自己说“新疆是中国美术家神往的创作之地”,这份神往不是对地域风情的猎奇,而是对这片土地上自然、人文和人这三者共生关系的敬畏,这恰恰是范迪安先生的写生创作根基。

他的画里没有悬空的抒情。《克孜尔的春雪》里的紫灰色调,不是凭空设定的高级感,是他见过天山清晨的雾霭如何裹住山脉;画面中部的那抹灰紫,也不是单纯的色彩点缀,是他蹲在克孜尔的山脚下,看着太阳即将越过山尖时,给连绵不断的山脉映照的那抹诗意。这种写实不是照相式的复刻,而是带着感受的写实,他保留了写生的现场感,让观众能从画里闻到草原的青草气、夯土建筑的土腥味;但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份现场感升华为传神韵。天山的雄浑不只是体积大,是“能扛住岁月的厚重”;草原的辽阔不只是面积广,是“能装下牧人生活的从容”。这种贴着大地生长的创作,让他的油画成了新疆的视觉备忘录,可以说,范迪安先生记录的不只是风景,还有风景里的人、人的生活、生活里的时代。

二、用油画的“笔”,写东方的“意”

谈范迪安先生的新疆油画,绕不开他对油画语言的改造,即其不是把中国元素贴在油画上,而是用油画的材料,把东方美学的魂装进去。他懂西方油画的体量感,更懂中国写意精神的气,这两种东西在他的画里不是各说各话,而是融成了一股劲。

就说笔触。他不喜欢学院派那种滑溜溜的技法,偏要用“刷、摆、拖、拽”的办法画,画天山的轮廓,不是用直线勾,是用带着顿挫的线条,一下下“磕”出来的,这多像中国写意画里的“以线破形”?线条不只是画山的样子,更带着山的劲儿,像是天山常年吹着风,把线条都吹得有了动感。再看色彩,他总爱用低饱和度的灰调打底,比如《苏巴什古城遗址》的银灰、《交河故城》的土黄,这灰不是“脏”,是“沉”,像新疆的晨雾,像老城的岁月,稳稳地托着画面;然后突然来一块亮色,比如油田“磕头机”的红、棉田的白,这亮色也不是“跳”,是“透”,像太阳突然穿破雾,像棉絮突然迎着光,暗合了中国水墨“计白当黑”的画理。灰调是黑,亮色是白,一隐一显,画面就有了呼吸感,不是死的风景,是活的意境。

最典型的是《丰收棉田》。他用平视的角度画新疆的万亩棉田,没有按西方构成的思路,把棉田画成一片白,而是把白棉团、绿枝叶拆成一块块色块,像铺在地上的锦缎;画里一红一绿的采棉机,他没画得很大,却让它们成了“定海神针”。

他就这么用油画的笔,写了东方的意,让不懂油画的新疆老乡能看懂“这画的是我们的地、我们的人”,也让懂艺术的人能读出“这是中国的油画,不是照搬西方的”。

三、不只是“画风景”,是对新疆的故事的叙述

范迪安先生的新疆画,是分层的,一层是新疆的样子,一层是新疆的日子,还有一层是新疆的变样。他不满足于画“好看的新疆”,更要画“在变的新疆”,画“有人的新疆”。

画自然,他画的是生态里的自然。不是只画天山的雪、草原的绿,是画雪化了之后,草怎么冒芽;画草原上的牛羊,不是只画一群羊,是画牛羊跟着炊烟走,炊烟连着蒙古包,这自然不是孤立的景,是“人住的地方”。画人文,他画的是活的人文。我们看到,在《克拉玛依油田》作品中,画家充分展现了油田的壮阔,抽油机成了画面的主角,它们分布在戈壁上,有的正在磕头采油,有的静静矗立,金属的质感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远处是油田的厂房,烟囱里飘着淡淡的烟,与戈壁的灰黄形成对比;更远处,是连绵的天山,为工业景观添了一份自然的厚重。观众看到的是抽油机的 “形”,读懂的却是新疆人战戈壁、建油田的奋斗故事。最打动人的是他画“时代的变”。

《天山风电》是他捐给新疆画院的作品。范迪安先生以油画笔触构建起天山风电场景与“疆电东送”国家战略的视觉对话。画面里,连绵天山被铺陈为深浅交织的绿,既保留自然山峦的肌理质感,又借色彩晕染传递草原生机;白色风电装机如巨人矗立,叶片动态与云层流动相呼应,既展现了工业力量,又和蓝紫相间、层次丰富的云霞形成美学平衡。画面中工业设施不再是冰冷符号,而是与天山自然风貌共生的“新风景”。画家以富有张力的色彩对比,以及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笔触,消解了工业与自然的边界,让观者既感受天山风光壮美,又读懂新疆从“戈壁荒滩”到“能源绿洲”的蜕变叙事。它既是新疆风电产业的艺术记录,也成为了“文化润疆”与“能源报国”双重价值的载体,让人们从画布中看见新疆的时代担当与绿色未来。他的叙事,不是讲大道理,是用画说话,让新疆的故事自己从油彩里冒出来。

四、艺术不只是“挂着看”,是“润人心”的

这场展览的价值,早超出了风景展的边界。我们说这是“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实践”,这话不空洞,文化润疆不是“送艺术”,是“用艺术搭座桥”,让新疆观众能从画里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家乡,看见家乡和祖国的关系。

对新疆的各族群众来说,这展览不是看不懂的高雅艺术。他们能在《丰收棉田》里看见自己开着采棉机采棉的样子,能在《吐峪沟》里看见自己家的墙,能在《无边麦田·江布拉克》里看见自己的麦田。艺术突然近了,不是“电视里的画”,是“画我们的画”。这种亲近感,比任何宣传都管用,它让老百姓觉得“我们的生活是美的,是值得被画的,是被全国看见的”。而范迪安先生捐赠作品,也不是“捐画就完了”。《白哈巴的傍晚》挂在新疆美术馆,以后会有孩子来看,老师会讲“这是我们新疆的喀纳斯,过去是偏僻的居民点,现在打造成了“旅游胜地”,艺术就成了“活的美育课本”,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说服力。

对新疆的美术界来说,这也是接气的交流。范迪安先生没站在“高处”指导,而是用作品说话:“你们的家乡这么美,这么有故事,要扎进去画,要画出你们懂的新疆”。这种示范,比开研讨会管用,它告诉新疆的画家,不用刻意学外地的风格,把自己的地、自己的故事画好,就是好作品。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雷震说他“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纳时代精神”,这话点透了范迪安先生的画,是中华美学的根,扎在新疆的土里,长出来的是“新疆的样子”,这就是文化润疆的真意,不是送文化,是让文化在当地“长出来”。

范迪安先生的新疆风景油画,从来不是风景的复制,而是用油彩写的新疆诗。他没把新疆当边疆风情的标本,而是当作“有温度的土地”;没把油画当作“西方技法的展示”,而是当作说中国话的工具;没把展览当作献礼的仪式,而是当作“和新疆对话的场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这场展览最珍贵的,不是70件写生创作的作品有多精美,而是它证明了,好的艺术,要贴着大地走,要跟着人走,要跟着时代走。范迪安先生用他的画告诉我们,新疆的美,不只是天山草原的美,是新疆人日子的美,是新疆跟着祖国一起变的美;而中国的油画,也不只是学西方的油画,是能画出中国土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油画,我想这才是当代美术该有的样子,也是这场展览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范迪安部分“新疆篇”作品欣赏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李勇)

(作者李勇: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新疆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