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回望屯垦戍边的壮阔历程,总有无数平凡英雄的故事令人动容。杨生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离休干部,这位从讨饭娃成长起来的解放军老战士、屯垦工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老兵精神。从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的戎马少年,到扎根边疆建设的技术尖兵,他的足迹里,印刻着兵团人守护边疆、建设边疆的初心与担当。
一、从讨饭娃到通信兵:军营里的“戍边第一课”
1936年,杨生春出生在甘肃酒泉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父亲长年卧床不起,母亲无力维持家人生计。年少的他只能靠乞讨度日。1949 年4月,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他的家乡后,一支解放军部队驻扎在他家附近。他每天就到军营讨饭吃。连队指导员见他实在可怜,就萌生了收留他的念头。填表上报仅两天便获批 —— 这个13岁的讨饭娃,从此成了一名腰别左轮手枪的通信兵。
“那时候威风得很!”回忆起当年的身份转变,杨生春仍难掩激动。几个月后,他随王震将军领导的第一兵团,乘汽车向新疆挺进。抵达哈密时,部队遭遇国民党顽军抵抗,年少的杨生春第一次直面战斗:“冲锋枪、步枪一齐开火,打退了敌人,我们才继续向乌鲁木齐进发。”
部队抵达乌鲁木齐后,各族军民的热烈欢迎让他们倍感温暖,而随即展开的北山剿匪战斗,则让他读懂了“戍边”的重量。他的任务是看守剿匪部队的车辆,寒冬里只能趴在芦苇垫上,在车厢里取暖,更要时刻警惕匪军的突袭。“匪军骑马而来,一拍马身,马就卧倒,他们把枪架在马背上就和我们打,神出鬼没。”一次接应进山剿匪的战友时,部队遭遇匪军的突袭,两名战友不幸牺牲,杨生春灵机一动钻到车底传动轴与油箱之间,才侥幸脱险。
这场血与火的考验,让他明白了当兵的含义。而部队的呵护与磨炼,不仅让他告别了颠沛流离,更在他心中埋下了“扎根边疆、守护边疆”的种子。
二、淬火成钢:修理连里走出的“全能工匠”
北山剿匪结束后,杨生春随部队驻守乌鲁木齐,编入新疆军区汽车1团3连,也叫修理连。此时他仍未满14岁,却因“爱琢磨、肯钻研”的劲头,被连队安排学习修理技术。别人逛街休闲时,他抱着锉刀、锯子、錾子反复练习;遇到技术难题,他追着老技工问个不停 —— 这份执着,让他从通信兵蜕变成“全能手”,车工、钳工、电焊、氧焊样样精通。
彼时的乌鲁木齐百业待兴,屯垦戍边的“建设篇”正拉开序幕。杨生春投身到边疆基础性保障设施建设,成为多个重点工程的“参与者”:十月拖拉机厂的机床旁有他的身影,八一棉纺厂的设备前有他的汗水,七一纺织厂的安装现场有他的足迹,苇湖梁发电厂的攻坚队伍里有他的坚守。“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修理连赋予他的“屯垦基因”—— 部队的技术培养,让他从“能打仗”的战士,成长为“能建设”的骨干。
三、扎根兵团: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杨师傅”
1956年,20岁的杨生春光荣转业,分配到兵团大修厂工作。此时的他,已是拥有7年军龄的“老战士”;5年后,他响应兵团“支援农场建设”的号召,以分队长身份带领16名技术工人奔赴农一师6团。沙井子拖拉机修理厂听闻他技术全面,当即把这支队伍“抢”了过去 ——“会电焊、会气焊,钳工、车工都拿手”的杨生春,成了农场建设的“香饽饽”。
此后数年,他成了农一师的“流动技术兵”:农一师大修厂缺人,他去带队安装设备;铁木工厂攻坚,他去攻克技术难关;机械厂培养新人,他去当师傅带徒弟。直到1962年农一师筹建大光毛纺织厂,他才终于“安定”下来,却依旧闲不住 —— 厂里派100多名工人去上海学习,他留下负责设备安装和带徒弟,用最原始的方式啃下“硬骨头”:“洗毛机拆成碎片,十几二十个人扛着洗毛的槽子往车间运;机器设备安装好以后,机器衔接的设施、整个工艺流程的配套设备,全是我们自己做的。第一批毛纺厂出的毛线,那机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就在大光毛纺织厂的生产刚步入正轨时,农一师建化厂水泥厂也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又因技术力量不足求援。杨生春二话不说前去支援,对着图纸带领工人连轴转,白天安装、晚上调试,验收时乌鲁木齐质检人员拍着他的肩膀称赞:“你不错!”。
而在大光毛纺织厂的数十年里,他还多次带队支援喀什、和田的毛纺企业,把技术送到南疆各地。“兵团是一家人,边疆建设不分你我”,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四、严师出高徒:让“工匠精神”扎根新疆
“我性格不好,对徒弟特别严。”杨生春口中的“性格不好”,实则是对技术的极致较真。作为兵团培养的老工匠,他深知“技术传承”对屯垦戍边事业的重要性 —— 边疆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代人的拼搏,更需要一代代技术骨干的接力。
在带徒过程中,他从不藏私,却容不得半点马虎:锉刀的角度、电焊的火候、设备安装的精度,都要求“丝毫不差”;徒弟操作失误,他会当场指出、反复示范,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在他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他带出来的徒弟,后来大多成了企业的车间主任、副主任,成了支撑兵团工业生产的 “顶梁柱”。
1991年,杨生春在大光棉毛纺织厂光荣离休。回首一生,他感慨道:“是组织抚育我长大,教我学文化、学技术,给我平台。我唯有勤勤恳恳工作、精益求精钻研,才对得起兵团。”从13岁参军进疆,到65岁离休,他把52年的青春与汗水,全部洒在了新疆的土地上 —— 从战斗戍边到建设屯垦,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培养,他用行动践行了“感党恩、报兵团”的誓言。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田徐繁 李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