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1984年,大尾羊更名为阿勒泰羊!——一只羊的“身份升级”之路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1984年,大尾羊更名为阿勒泰羊!——一只羊的“身份升级”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1 11: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疆阿勒泰羊历史悠久,先后名为福海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因其拥有硕大的尾臀而得名。1984年,新疆畜牧厅将其正式定名为“阿勒泰羊”,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优质品种从此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如今,阿勒泰羊已成为连接草原与餐桌的重要纽带。

9月5日,江苏游客高明点开“那仁夏牧场”的认养页面,查看自己认养的小羊生长情况。“小羊又长壮了!上个月才17公斤,这就29公斤了,国庆节就能尝到阿勒泰的羊肉啦!”看着小羊的成长记录,他忍不住想象起羊肉串的诱人香气。

这只阿勒泰羊,为何能让千里之外的食客牵肠挂肚?答案,藏在它跨越千年的故事里。

从岩画印记到当家品种

阿勒泰羊的足迹,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阿尔泰山脉的古岩画上,至今仍留存着它的轮廓。史籍记载亦不绝于书,《新唐书》所载“尾房广,重十斤”的大尾羊,即为阿勒泰羊前身;唐代玄奘亦记述西域雪山、岭下某处“养羊大如驴”。唐贞观年间,福海大尾羊曾作为贡品献入宫廷,获誉“新疆羊大如牛,尾大如盆”。

时光跨入现代,阿勒泰羊的传承迎来了科学赋能的新机遇。作为古老哈萨克羊品种的优质分支,它不仅是国家审定的地方良种,更成为阿勒泰地区绵羊养殖的“当家品种”。1958年,福海县齐干吉迭乡成立自治区、地、县级三级种羊场,正式开启阿勒泰羊的系统选育。在政策扶持与科学养殖双轮驱动下,阿勒泰羊实现了数量与品质的同步飞跃,1958年年末存栏仅10.45万只,如今每年出栏量稳定在190万只以上,草原的馈赠正源源不断送往全国餐桌。

从“千里羊”到 “滋补宝”

阿勒泰羊的优良特质源于其基因。作为肉脂兼用型良种,它体格健硕,公羊多具螺旋形大角,母羊亦多有角;背腰平直,胸深宽阔,股部肌肉丰满,腿高而稳健。其生命力顽强,耐粗饲、抗严寒、抗逆性强,即便在四季转场、终年放牧中仍能高效抓膘,因每年徒步转场500—800公里,被誉为“千里羊”,是世界上游牧路途最远的羊,转场的跋涉也炼就了它紧实的肉质。

这份品质,更离不开阿勒泰的自然馈赠。羊群生长于广袤天然草场,食用鲜嫩牧草及柴胡、芍药、黄芪、甘草、一枝蒿等数百种中草药,常年饮用低氘水,呼吸无污染空气,造就了其肉质“细嫩不柴、肥而不腻、浓香无膻”的卓越品质。

地区畜牧工作站正高级畜牧师仲荣说:“阿勒泰羊蛋白质含量达21.2%,药用氨基酸含量高达70.1%,且富含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既是舌尖美味,亦是滋补佳品。”

从标准认证到走向全国

为了守护这份千年传承的美味,阿勒泰地区持续构建“品质防火墙”。定期对羊只进行品质检验,通过选种、选配、人工授精等技术提纯复壮,推动标准化生产。2000年,福海县“阿勒泰羊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2008年通过国家有机认证;2012年获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总局颁发的阿勒泰羊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4年获得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阿勒泰羊商标注册证;2017年取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21年被纳入“新疆特色农业好产品”名录……随着《阿勒泰羊饲养标准》等地方标准相继落地,阿勒泰建立起阿勒泰羊有机认证追溯体系,让每一只阿勒泰羊品质可溯。

从西汉岩画上的模糊身影,到宫廷御膳的珍贵美味,再到如今走向全国餐桌,阿勒泰羊的千年旅程,是草原文明的传承,也是自然馈赠的延续。未来,这只承载着时光印记的阿勒泰羊,还将在新时代的牧歌中继续前行,让更多人记住这份来自阿勒泰的独特美味。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胡俊秀)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