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一线。过去,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因地域、交通限制难以覆盖草原深处。今日,新疆和什托洛盖人民法庭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四团司法所、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以“草原党旗红,兵地共送法—党建引领牧区法治行”为活动主题,主动打破地域壁垒,以“流动服务”践行“司法为民”,让庄严的党旗与温暖的法徽,成为牧民心中的“安全感”。
针对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服务团队以党建为引领,将司法服务从“固定窗口”延伸为“流动窗口”。他们举着党旗、备好普法手册,循着转场路线深入牧场,把临时法庭“设”在毡房前、把法治课程“开”在草场里。工作人员还用牧民熟悉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法律,成为牧民随手可查、随口能懂的“维权工具书”,有效突破牧区法律服务的“地理阻隔”。
秉持“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的理念,服务团队始终以牧民需求为导向,精心定制“法治服务套餐”。面对草场界限划分、农牧民代牧合同纠纷、牲畜买卖纠纷等高频纠纷,他们在审判调解中融入法律宣讲,实现“审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会面”的效果;面对牧民的法律咨询,普法志愿者坚持有问必答、有惑必解,从规范合同签订到侵权纠纷维权途径,逐一细致回应,直击牧民急难愁盼。
此次“草原党旗红,兵地共送法—党建引领牧区法治行”活动,不仅是矛盾化解与法律普及的过程,更是法治精神浸润人心的过程。牧民感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威严,更是党建引领下司法为民的温度。
下一步,和什托洛盖人民法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四团司法所、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兵地合作,让“流动的法治服务”成为牧区常态。未来,党旗与法徽的光芒,将始终照亮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牧民的幸福生活与牧区的和谐稳定。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阿依森巴特·欢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