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的风,掠过焉耆盆地的沙砾,拂过中菲酒庄齐整的葡萄藤——谁承想,这片如今绿意盎然的土地,十余年前还是“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戈壁。中菲酒庄坐落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从一片荒芜到“中国名庄”,它的故事是一场关于风土敬畏、匠心坚守与人文温度的漫长修行。
中菲酒庄酒窖。臧嵘摄
初心:始于一杯酒的赤诚
中菲酒庄的缘起,藏着一份朴素的浪漫。庄主纪昌锋记得,夫人李翠萍虽酒量浅,却总为葡萄酒的醇香陶醉。“为何不亲手酿一杯让她安心的酒?”这个念头,成了他踏足葡萄酒事业的起点。为寻得酿酒真谛,他辗转多国,南非之行中一句谚语击中了他:“水里能看到人的面孔,葡萄酒里则能直抵心灵。”这份对葡萄酒“直抵心灵”的共鸣,让他从“为爱人酿酒”的初心,延伸出对“中国风土能否酿出世界级佳酿”的追问。
中菲葡萄酒。臧嵘摄
在“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葡萄酒顾问”李德美教授的指引下,纪昌锋将目光定格在焉耆盆地。这里北倚天山支脉库鲁克山和霍拉山,南临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境内的“一湖(博斯腾湖)两河(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更是为这片疆土增添几分灵动柔美。而素有“梨城”美称的库尔勒市内的焉耆回族自治县,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模式鲜明,被誉为新兴“红酒之都”,这里地处北纬42度“黄金酿酒带”,年平均日照3079.3小时的炽烈阳光,1860.4毫米的年蒸发量造就的干燥气候,8.0偏碱性的沙砾土壤,以及博斯腾湖调节下的微气候,构成了酿酒葡萄生长的独特风土——少病虫害,无雨水稀释风味,果实糖分与风味物质得以充分积累。只是当时的这片土地,还未显露出它的潜力,仍是一片需要“唤醒”的戈壁。
拓荒:与戈壁的十年相守
“在戈壁种葡萄,不是和土地较劲,是和土地对话。”纪昌锋常这样说。初到焉耆,最大的难题是土地本身:地表遍布巨石,冬天葡萄埋土保暖时,石块会导致覆盖不严,幼苗易冻伤;土壤贫瘠,养分匮乏,连杂草都难以存活。
没有捷径,唯有“笨办法”。纪昌锋与李翠萍带领400名工人、20辆小拖拉机,开启了长达三年的“捡石工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捡出的石块堆成了一座“白石山”,原本凸起的戈壁地势渐渐平缓;为补足土壤厚度,他们从霍拉山拉运新土,将一万亩土地整整填高70公分——这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是对土地的耐心“塑形”,让戈壁逐渐具备孕育葡萄的条件。
中菲酒庄葡萄园。中菲酒庄提供
防风固沙是另一重考验。他们在葡萄园周边栽种40000棵青杨与胡杨,初期成活率不足八成,枯萎的树苗堆成了小山,却没人放弃。每年春秋,酒庄人都会补栽新苗,如今,成行的树木像哨兵般守护着葡萄园,野兔、狐狸时常穿梭其间,成了“善待自然”最生动的注脚。为改善土壤肥力,酒庄第一年便购入10000立方有机羊粪,此后每年投入200万元,从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运来纯羊粪人工施肥。当第一串葡萄在戈壁上成熟时,纪昌锋说:“那不是果实,是土地对我们的回应。”
中菲酒庄葡萄园。臧嵘摄
匠心:让风土说话的坚守
“好葡萄是基础,但懂风土的人,才能让葡萄说出自己的故事。”李德美教授的这句话,成了中菲酒庄的酿造准则。作为总顾问,他不仅为酒庄规划种植布局,更将马瑟兰葡萄引入这片土地——这种曾小众的品种,在焉耆的风土里焕发出独特的果香与单宁,中菲酒庄的马瑟兰葡萄酒由此成为国际赛场的“常客”。
酿酒师张炎的故事,更是这份匠心的缩影。2016年发酵季,正值葡萄采收关键期,张炎的爱人突发重病需手术。纪昌锋催他回家,他却改了机票,守在实验室观察葡萄采样:“天气热,葡萄状态变快,我走了,今年的酒就差了。”直到所有葡萄采收完毕,他才匆匆赶去医院。这份“把酒当孩子养”的执着,是酒庄团队的日常——他们为每一株葡萄标记地理定位,记录生长周期;引进法国Pera粒选设备确保原料纯净,自主研发敞口发酵罐保留果香,用意大利灌装设备保障每一瓶酒的稳定品质。
如今,中菲酒庄的5个系列13款酒,各有其“风土表达”:“干杯系列”轻盈,是对环保理念的呼应;“尽欢系列”果香浓郁,适配大众日常;“尊享”与“珍藏系列”则沉淀着焉耆的风土密码,成了资深酒客追逐的对象。400余项国际大奖不是终点,而是世界对“中国风土酿造”的认可。
中菲酒庄生产线。中菲酒庄提供
共生:酒庄与土地的人文约定
中菲酒庄的根,始终扎在焉耆的土地里。纪昌锋常说:“酒庄不是孤立的存在,是和这片土地上的人、自然共生的共同体。”连续四年,酒庄为库尔勒市环卫工人捐赠100余万元,让坚守环保一线的人感受到温暖;为贫困学生、焉耆教育系统累计捐赠150万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向牺牲公安干警家属、伤残群体伸出援手,用行动诠释“善待他人”。
夕阳下,中菲酒庄的“七个圆”建筑格外醒目——既呼应着所在地“七个星镇”,也暗合北斗七星指引农业的寓意,地下的文化中心、餐厅,既防风沙又节能,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象化。葡萄藤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天山积雪闪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瓶酒,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名庄”,不止于佳酿的品质,更在于对风土的敬畏、对匠心的坚守、对人的温暖。
从中菲酒庄望去,焉耆盆地的葡萄园连成一片,那是戈壁重生的证明,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向上生长的缩影。在这里,酒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土地、人、时间共同酿就的诗篇——一首关于坚守与共生的长歌。
中菲酒庄鸟瞰图。中菲酒庄提供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臧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