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巍峨,矿井深邃。在山东能源兖矿新疆能化伊犁能源的白米井下,一支由多民族职工组成的汽车驾驶员队伍——“五色花”煤矿井下运输班,正驾驶无轨胶轮车日夜穿梭于巷道之间。他们不仅运送着人员和物料,也承载着一个个关于坚守、团结与蜕变的故事。
班长阿布来提·坎捷,是一位维吾尔族汉子。2004年,大学毕业的他一度陷入迷茫,就业无门,只能回到家乡放牧种地,重复父辈的命运轨迹。他外出打工,修桥、扛水泥,什么活儿都干,直到父亲去世,他又重新握起牧羊鞭,但走出大山的念头,从未熄灭。
转机发生在2007年。山东能源集团在伊犁地区建设能源基地,面向当地招工。阿布来提毅然报名,所幸经过招聘选拔培训,成为伊犁能源公司一名井下运输工。他终于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人生也从此转向。“那一刻,他多想告诉父亲……”遗憾固然常在,但希望已然生根。
语言,是许多少数民族职工最初面临的难关。公司鼓励普通话较好的阿布来提等人担任“翻译”,在班前会上把技术规程用民族语言转述给大家。日积月累,他带领着一群民族兄弟的普通话越来越流利,甚至还学会了几句山东方言。语言通了,沟通顺了,心也更近了。
他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运输班长,亲历着煤矿运输方式的迭代。从地轨矿车、单轨吊,再到无轨胶轮车。设备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安全的执着。他带领班组成员琢磨出一套“听、摸、看、量”的车辆维保方法,像对待自家的车一样爱护矿车。技术人员维修时,他们就在旁边认真学,如今日常保养和一般故障都能自己解决。
18年来,“五色花”运输班始终保持着“零事故”纪录。仅2024年,就实现安全运输3万余车次。“每盏矿灯都要亮着出去、亮着回来”,这是阿布来提常说的一句话,已成为全班组的信念。
“五色花”运输班由汉、维、哈等五个民族20多名职工组成。工作中他们默契配合,生活中更是彼此帮扶。多年前还没有手机支付的年代,汉族工友胡周在市区丢失钱包,试着给阿布来提打电话求助。他二话没说,开车60多公里接回兄弟。这样的故事,在这个班组并不罕见。
从手握牧羊鞭的牧民,到熟练掌握煤矿井下专用车驾驶与维修技术的产业工人;从散居村落到住进宽敞楼房,阿布来提和班组成员们走出了一条父辈未曾想象的路。
在他的带领下,“五色花”班组荣获伊犁州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称号,他个人也先后获得“感动山能”人物优秀奖、新疆能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五色花”班组的故事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敬业、团结、担当的深厚力量。他们手中的方向盘,不仅驶向矿井深处,更驶向普通劳动者坚实的梦想和共同的时代答卷。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段修功 马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