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这片沙棘林里,脚下的煤渣依稀可见。“过去这片坑坑洼洼的,高空俯瞰像是一个个的‘炮弹坑’。”新疆拜城县铁热克镇苏杭村第一书记包万贤介绍说。现如今,曾经因煤矿开采而粉尘弥漫的山坡,被郁郁葱葱的沙棘林覆盖,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昔日的“黑煤山”已成今日的“金果园”。
“小张同学,你看这坡上的沙棘苗,去年栽的时候才半人高,现在都能挡沙了!”在煤炭开采区的修复现场,村民买买提·依明大哥一边给树苗浇水,一边跟我算起了“收入账”。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眼里却闪着光:“以前矿挖完了,地塌了、草枯了,我们只能出去打零工,一年到头不着家。现在好了,修复队优先雇我们,栽树、平坡、管灌溉,一天200多块,一年下来能挣6万多,家里老人孩子都能顾上。”
“以前这些地方煤炭开采后,积水成潭,别说种地,走路都得绕着走。”站在苏杭村的湿地旁,村支书指着眼前的荷叶田田、鱼跃鸟飞,给我讲了个“废地变宝地”的故事。修复工程让塌陷区成了湿地,村里趁机成立生态旅游合作社,搞起“荷风垂钓”“农家宴”,去年接待游客1.3万余人,村集体一下子增收4万。
在铁热克村的晾晒场,我看到村民们正忙着翻晒枸杞。“这些枸杞种在复垦的土地上,用的是处理过的矿井水灌溉,纯天然!”村合作社的会计翻开账本给我看:“我们跟企业签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协议,今年光枸杞和文冠果,村集体就能分20万,比修复前全村一年的集体收入还多3倍!”
曾经的“黑水沟”如今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迁徙的鸟儿在水面起落;边坡上的沙棘织成绿色网络,监测站的师傅告诉我说,这里的沙尘暴发生率比治理前降了62%。
走了铁热克镇3个行政村,我发现每个村的账本上都有“绿色增长”的痕迹:有的靠林地养鸡,有的搞生态采摘,还有的开发了矿山修复研学路线。“矿区修复是即美景、又富民,这是一件双赢的事。”铁热克镇党委书记刘佳佳说。
实践返程,我突然明白,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这样把修复好的生态资源,变成能生钱的“活资产”“绿银行”。(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