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摸非遗 互动课堂里的“双向奔赴”

指尖触摸非遗 互动课堂里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0 17: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走出课堂,走进非遗。在新疆和田举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站在非遗展区前踮脚张望。这次,孩子们将课堂“搬”到了约特干故城,要在非遗展区开启一堂别样的实践课程。

羌族刺绣研学展区的桌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手腕轻转,从穿针引线开始,手把手传授羌绣团花纹样的制作技艺。羌绣中的团花纹样寓意“团团圆圆”,更象征着民族大团结。此前在和田博物馆参观时,张居悦发现和田本土的锁针绣与羌绣技艺相通,便在此次非遗研学活动中融合两地技法,以锁针绣为基础指导孩子们。“孩子们先掌握本土的锁针绣,再接触羌绣就能触类旁通。”她解释道。

羌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讲解羌绣针法。何雅盼 摄

隔壁的新疆本土研学展位同样人气高涨。展位上的哈萨克族羊毛毡虽为孩子们所熟知,但其精致美观背后的制作工艺却少有人知。哈萨克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碧仙·马汗握着孩子们的手腕,引导针线穿过毡底,再从两股同色毛线中反复穿梭。当以牛角、羊角为灵感的纹样在一针一线下逐渐显现出轮廓,孩子们亲历着日常可见的羊毛,变为指尖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哈萨克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碧仙·马汗指导制作羊毛毡。何雅盼 摄

“调整左手姿势,让右手保持舒服的运笔角度。”凤翔泥塑研学区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叮嘱着为泥塑上色的孩子们。四年级学生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力克木小心翼翼地蘸取染料,沿同一方向为泥塑面具涂色。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习到了凤翔泥塑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上色、握笔的要领,对这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经常举办。”他说。看到孩子们的热情,胡锦伟倍感欣慰。“通过这次的文化交流,期望能够加深孩子们对非遗的认知,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他说道。

孩子们体验凤翔泥塑的上色过程。何雅盼 摄

这场走出课本的研学,无疑是一次“双向奔赴”。孩子们在互动课堂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凝结于针线与笔墨间的非遗技艺,也在非遗实践中得以鲜活传递。“非遗+研学”的创新模式,既为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注入“年轻血液”,更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教育,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在深度互动中焕发新生。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何雅盼)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