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走进非遗。在新疆和田举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站在非遗展区前踮脚张望。这次,孩子们将课堂“搬”到了约特干故城,要在非遗展区开启一堂别样的实践课程。
羌族刺绣研学展区的桌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手腕轻转,从穿针引线开始,手把手传授羌绣团花纹样的制作技艺。羌绣中的团花纹样寓意“团团圆圆”,更象征着民族大团结。此前在和田博物馆参观时,张居悦发现和田本土的锁针绣与羌绣技艺相通,便在此次非遗研学活动中融合两地技法,以锁针绣为基础指导孩子们。“孩子们先掌握本土的锁针绣,再接触羌绣就能触类旁通。”她解释道。
隔壁的新疆本土研学展位同样人气高涨。展位上的哈萨克族羊毛毡虽为孩子们所熟知,但其精致美观背后的制作工艺却少有人知。哈萨克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碧仙·马汗握着孩子们的手腕,引导针线穿过毡底,再从两股同色毛线中反复穿梭。当以牛角、羊角为灵感的纹样在一针一线下逐渐显现出轮廓,孩子们亲历着日常可见的羊毛,变为指尖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调整左手姿势,让右手保持舒服的运笔角度。”凤翔泥塑研学区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叮嘱着为泥塑上色的孩子们。四年级学生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力克木小心翼翼地蘸取染料,沿同一方向为泥塑面具涂色。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习到了凤翔泥塑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上色、握笔的要领,对这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经常举办。”他说。看到孩子们的热情,胡锦伟倍感欣慰。“通过这次的文化交流,期望能够加深孩子们对非遗的认知,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他说道。
这场走出课本的研学,无疑是一次“双向奔赴”。孩子们在互动课堂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凝结于针线与笔墨间的非遗技艺,也在非遗实践中得以鲜活传递。“非遗+研学”的创新模式,既为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注入“年轻血液”,更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教育,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在深度互动中焕发新生。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何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