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数字化,开启便捷新篇章——乌鲁木齐伊利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成效

档案工作数字化,开启便捷新篇章——乌鲁木齐伊利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成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9: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数字浪潮席卷产业变革的每一个角落,乌鲁木齐伊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档案管理为数字化转型的“先手棋”,用技术赋能打破传统管理壁垒,构建起一套覆盖全流程、贯穿各环节的高效档案管理体系。这不仅让沉睡的档案数据焕发新生,更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引擎”,为乳制品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树立了鲜活范本。

档案数字化系统:打造档案管理“智慧中枢”

乌鲁木齐伊利作为档案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单位,投入专项资金升级“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构建云端一体化平台,实现档案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该系统具备智能检索功能,支持按业务类别、文件日期、项目等多维度精准查询。系统上线后,各类质量抽检报告、采购合同等文件均实现电子化采集,扫描识别准确率达99.8%,较传统纸质归档效率提升80%以上。

同时,乌鲁木齐伊利对2006年至2014年期间的纸质档案实施系统数字化加工处理,采用高清扫描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图像,同时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纠偏、去污、裁剪等优化处理,保证电子档案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在完整性、规范性要求下,为每份电子档案元数据建立规范索引体系,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上传至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中,完成档案四性检测与整个数字化加工流程。

经过数字化加工后,档案展现出多方面显著优势。在利用效率上,打破了传统纸质档案必须到档案室现场查阅的局限,档案人员与借阅人员均可通过网络即时检索电子档案,大幅缩短了查询时间,过去需要半小时完成的档案调取工作,现在仅需2分钟即可快速完成,提升了档案利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能更好地满足各类业务工作对档案信息的快速需求。

在档案保护方面,减少了对纸质原件的反复翻阅和搬运,降低了因人为操作、环境因素导致的磨损、霉变、虫蛀等风险,有效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同时电子档案可通过多重备份技术进行存储,即便遭遇意外情况,也能快速恢复档案信息,保障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此外,数字化档案便于进行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和长期保管,有助于充分挖掘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人才赋能:构建数字化转型“软实力”

为夯实数字化管理基础,乌鲁木齐伊利开展“档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理论培训+实操演练”双轨模式培育专业团队。各基层单元定期组织“数字档案工作坊”,模拟档案电子化录入、系统权限配置、应急数据恢复等场景,累计开展专项培训12场,覆盖员工200余人次。在实战化训练中,员工逐步掌握元数据标引、数据挂接等技能,档案数字化处理合格率从初期的76%提升至98.5%。

从纸质档案柜的现场查阅,到指尖轻触的智能调取;从跨部门的档案借阅审批,到云端授权的实时共享,乌鲁木齐伊利以档案数字化转型为支点,不仅实现了管理效能的跃升,更构建起数据驱动的发展新动能,为乳制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未来,乌鲁木齐伊利将持续深化档案数字化应用,计划引入智能硬件设施实现档案归档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企业决策的“智慧源泉”。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李巍)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