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舞姬》的艺术基因与当代对话

芭蕾舞剧《舞姬》的艺术基因与当代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17: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28日至29日,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里,中国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倾情演绎的经典芭蕾舞剧《舞姬》,以足尖为笔,在古丝绸之路上绘就一幅瑰丽的文明画卷。聚光灯下,舞者以身体为弦,拨动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剧场之中,观众屏息凝神,仿佛伫立于恒河之畔与天山之麓的交汇之地,徜徉在东西方美学交织的秘境之中。足尖起落间, 那舞步里,藏着艺术传承的密码,也写着文明互鉴的答案。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一、经典溯源与在地转化:《舞姬》的历史纵深与中芭演绎的价值维度

《舞姬》之所以被奉为古典芭蕾的“试金石”,正是因为它在艺术本体筑就了双重丰碑:既是芭蕾技术从“炫技”到“精密”的奠基者,也是叙事艺术从“地域局限”到“跨域共鸣”的革新者。

1877年马里乌斯·彼季帕创作这部作品时,取法印度史诗《沙恭达罗》,首次突破地域叙事边界,将东方风情与芭蕾程式化语言深度融合,借妮基娅与索罗尔的爱情悲剧,把忠贞、背叛、牺牲等人类共通情感,化作足尖可诉的身体语言。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奠定古典芭蕾技术标准,更在于构建起了一套跨文化身体叙事语法,让传说里的忠贞与牺牲主题,有了普世性的情感载体。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中芭复排演绎的《舞姬》为这部百年经典赋予了新的文化坐标。作为中国芭蕾标杆,此剧依托彼季帕原作骨架,以东方美学细腻渗透,既完成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译,更延伸了这部经典的价值维度。

其一,技术层面足见中芭的国际语言表达能力。《幽灵王国》一幕里,24名白纱舞者群舞调度如精密齿轮,足尖起落同步误差近乎消弭——这既体现中国舞团对西方经典的技术传承硬功,也印证经典艺术本就属于全球,其生命力正来自不同文明的持续诠释与创造。

其二,情感层面深拓跨文化对话维度。女主角的“毒蛇之舞”更见功力。痉挛式旋转中无机械技巧堆砌,而是将具东方共情力的情感流动揉进每一次肢体震颤细节中。收放自如的控制力里藏着对“技术为情感服务”的深刻理解。这种“技术精准性”与“情感真实性”的平衡,恰是中国芭蕾“西学中用”的生动注脚,既印证古典芭蕾的“规范性”与文化诠释的“在地性”能够共生,也说明西方经典在东方语境中既能保持艺术本体纯粹,又能生长出跨文化的情感共鸣。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二、丝路舞台的共振:《舞姬》新疆上演的多维价值意义

当《舞姬》的足尖叩响新疆舞台,恰似一粒艺术的种子落入沃土,产生了超越舞台的深层共振。芭蕾的程式化动作本就有跨文化通约性,指尖颤抖传递绝望,大跳释放愤怒,队列展现神圣。这些“身体词典”无需翻译,却能与剧中忠贞背叛、敬仰牺牲的情感产生共鸣。

更深层的共鸣源于历史与地理的交汇,从文化地理的特质来看,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汇的核心枢纽,克孜尔石窟飞天“手持莲花、单足立地”的舞姿,与芭蕾arabesque动作的美学追求暗合,更让这种“跨文明身体语言”的对话有了在地性的历史依托,观众所见不仅是异国传说的演绎,更是自身文明脉络中“艺术无界”的鲜活印证。

从文明互鉴的实践维度而言,《舞姬》的上演正是艺术“走进来”与“走出去”的有力印证。中芭抵达乌鲁木齐时,本地舞团舞者旋腕起舞相迎,中芭演员虽感意外,却即刻踮脚回应——当欢快的麦西来甫遇上芭蕾碎步,两种足尖在机场大厅即兴交融,俨然这场演出的提前序曲。那些因对照而彰显的,正是民间舞的灵动与力量。这种“经典为镜、本土为魂”的互动,恰是世界舞蹈语汇的养分。一如当年《舞姬》吸纳东方音乐素材,今日的文明互鉴,正让艺术的根系扎得更广阔。

而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来看,《舞姬》的新疆之旅,不仅让古典艺术激活地域文化活力的独特作用得以显现,更以具体实践为新疆舞蹈的当代创作拓开了可资镜鉴的思路。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三、创作镜鉴与基因激活:《舞姬》对新疆舞蹈当代创作的启示

这一思路所延伸的脉络,既为新疆舞蹈的当代创作铺设了可借鉴的艺术范式与创新路径,也为其在守正创新中突破地域边界、构建当代语汇提供了深层启示。

其一,在技术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中强化本体自觉。

《舞姬》的启示正在于,可对本土动作元素进行“技术解构”——打破原有“即兴性”“经验性”传承模式,系统化提炼旋腕角度、移颈幅度、步伐节奏等量化指标,再依叙事需求重构为富有逻辑张力的组合。如此既保留“原生态”文化基因,又赋予精密的舞台表现力。这种技术本体的梳理,能让新疆舞蹈在坚守风格特质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叙事承载力。

其二,在文化符号的“在地转化”中拓展表达维度

《舞姬》的创作智慧,正体现于对文化符号的深度提炼——它不简单移植东方传说,而是将抽象情感锚定于可感的肢体动态:尼基娅花篮独舞时,手臂近乎畸形的折叠与延展,绝非单纯技巧展示,而是将“爱与恨的撕扯”具象为身体的矛盾轨迹;群舞“幽灵王国”的队列收缩与扩散,亦非几何构图的刻意排布,而是以空间聚散隐喻“生死的隔阂与牵绊”。这种将异域符号提炼为普世情感的处理,实现了从“文化表象”到“人类共情”的跃升,为新疆舞蹈处理本土文化元素提供了重要范式。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其三,在传统与当代的“共生机制”中激活创新动能

《舞姬》此次新疆演出采用娜塔丽娅·玛卡洛娃版本,珍贵之处在于忠实复原第三幕神庙坍塌场景以重现彼季帕最初构想。中芭以数字化舞美注入当代活力——虚实投影构建神庙石柱交错之景,动态光影让幽灵王国雾气随舞姿流动,火焰特效强化神秘氛围,这一实践既造就了震撼的视觉盛宴,更将故事情绪推向高潮。《舞姬》启示我们:古典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正与地域文化基因相融,于历史根系上生长出当下的枝芽。新疆舞蹈的当代创作,未来亦可循此思路——在保留“核心语汇基因”基础上,引入科技手段、融合跨学科思维,构建“传统为体、当代为用”的新形态。

结语

当《舞姬》终幕的纱巾轻落,舞台灯光渐暗,剧场里的风似仍携着白纱的柔润。这部经典剧目在新疆的上演,可称一次“小切口、大主题”的文化实践。

中央芭蕾舞团《舞姬》演出剧照

从《舞姬》的演绎中,新疆舞蹈创作者当能明晰:真正的“当代性”绝非对传统的颠覆,而在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当新疆舞蹈能如《舞姬》这般,既守持“旋腕移颈”中的文化密码,又将其转化为跨越边界的情感语言,便能在世界舞蹈对话中,既保有“这一个”的独特性,又具备“每一个”的共鸣力——这正是《舞姬》的足尖在新疆舞台上,为本土创作留下的珍贵启示。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万莹

(万莹,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员、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照片来源: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组委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