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舞剧《骑兵》,作为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压轴作品8月4日在新疆人民会堂出演。作品《骑兵》讲述了抗战前夕,在外读书的蒙古族青年学生朝鲁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欺辱,在历史关头将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长为一名“骑兵英雄”的故事。该作品是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舞剧。从“点”的刻画、“线”的架构、“面”的取向,《骑兵》以“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家国一体的主题和表意取向。
一、聚焦:以“点”刻画的人物动态形象
人物动态中“点”的刻画。舞剧《骑兵》中以朝鲁、珊丹、尕腊(枣红马)为主要刻画对象,这三个角色以“点”的“动态呈现”方式贯穿舞剧始终。如第一幕珊丹与尕腊(枣红马)人与马的双人情节表达中,通过情态表达中舞蹈动态点状散布的采摘、召唤、牵引、嬉戏,转向空间位移中并列、前后、并列的视觉转换,编导采用了若即若离的表现方式突出了二者的关系。这种双人舞的表现方式与舞剧基调相吻合,从而使得舞蹈风格更加生动。如珊丹、朝鲁、尕腊的舞蹈片段中,人与马的情感互动尤为细腻。在尕腊的动态特征中,编导采用舞蹈造型上动态的模拟,通过双肩震颤、双肩绕圆来表现马的动态特征;当珊丹走到尕腊面前,它用双肩细碎的抖动、右手扩指上下摆动来表现马通人性、解人意的情态特征。当珊丹将尕腊交于朝鲁时,尕腊肢体语言的表述真实的再现了其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在相互磨合的对舞过程中尕腊、朝鲁、珊丹在心理结构的表达方式上达到了一致。
舞剧中人物动态“点”的刻画从始至终贯穿整个舞剧,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可以使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路程,以其鲜活的人物特征深描人物形象,既而传递出该剧的核心主旨,即以弘扬革命文化依据时代语境阐释和塑造其民族情、家国爱的精神内核。
二、彰显:以“线”连接的作品艺术架构
舞剧《骑兵》是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的结构方式进行作品的创编,整体架构模式以“线”的方式展开。
(一)音乐结构的“线性”表达。舞蹈音乐的线性表达不仅能给舞蹈以长度、节奏和速度,也能给舞蹈以情感提示,它可使舞蹈凝练、丰富并富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如剧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出现在舞台上耳边响起以蒙古族长调为主旋律的大小提琴二重奏,小提琴的音域较高,声音明亮,在第一幕中珊丹与尕腊的舞蹈中其动态轻盈欢快,当大提琴出现舞蹈动态相对沉稳,这种音乐写作方式是二声部对位的复调音乐手法,其特点体现出节奏对比与互补,通过不同节奏型形成对比、强拍与弱拍的设计安排在其主旋律中反复出现,这种从大小提琴音域、音色、强弱的对比融合为“线性”的表达方式将舞剧“点”的刻画(人物特征)与“线”的架构(故事情节)连接在一起,使其以叙事的方式进行舞剧的表达,这种表现方式渲染了作品的情感性,为舞剧叙事的整体架构起到了“线”的连接作用。
(二)“点”“线”相间的群舞架构。舞段二,马舞表演的片段,枣红马尕腊领舞群马起舞是典型的“点”“线”相间的群舞表演,在“点”的呈现过程中,枣红马的形象塑造编导选取马的动态特征“右脚刨地小腿后踢”作为其主体特征,该动态在舞剧的第一幕、第三幕、第五幕中反复出现,但其在不同的叙事环境下枣红马“右脚刨地小腿后踢”动态意义则不同。在第一幕中枣红马尕腊在群舞领舞的过程中“右脚刨地小腿后踢”表现出马的飞腾跳跃,它是一种生命怒放的情绪体现,第五幕《英雄泪》中尕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用尽全力保护主人并与其并肩作战,在生命最后时刻又一次将其“右脚刨地小腿后踢”的动作再现一次,“右脚刨地小腿后踢”主体动作重复出现在其表述中是对“战马”精神的重塑。舞段三,群舞马舞的语言表述是以“线”的画面来呈现的,群舞马舞以脚下马步、肩部双耸肩为主要动律,其舞蹈画面在竖排、横排的线性结构上发展变化,这是该部分最具表现力的群舞呈现,“点”“线”结合是枣红马领舞与群马起舞的完美结合,是民族风骨的隐喻体现。
三、重构:以“面”叠加的作品精神取向
(一)作品“面”的空间调度与精神取向。舞剧《骑兵》中的空间调度是作品“面”的具体呈现。编导以舞蹈调度在不同空间的运用阐述作品叙事剧情的发展。舞段一,《草原殇》中当黑死病在草原蔓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挽救了陷入生死存亡中的草原人民的生命,这让朝鲁看到了希望在内心的抉择和解放军的感召下毅然决定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在此舞段中,编导将舞台空间调度结合叙事情节心理的关系变化,由开始的怀疑到之后的信任,舞蹈空间调度领舞的空间位移从三幕到一幕、群舞乡亲们和解放军的出现从二幕侧面、三幕后方由线的方式转变为面的空间位移,这种“点”“线”“面”的表达方式由浅入深逐步发展,使其凸显出作品《骑兵》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契合的“军民鱼水情”。
(二)作品“面”的整体架构。第一,舞剧《骑兵》在舞蹈语汇选择上“面”的架构。《骑兵》从舞剧语汇的选择上以蒙古族舞蹈语汇为主体加以现代舞的动态元素,将现代舞技法融入到民族舞的风格韵律中,使其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舞剧中男性动态以粗犷、豪放为其主体风格,其基本姿态上身稍后倾、颈部略向后枕并以此将手部、肩部、腰部动态整体联动,跳跃腾踏、翻转抬落在整个舞剧中反复出现,当剧情发生变化其动态语汇随之变化。在群舞马舞的舞段中枣红马尕腊肩部抖肩、圆肩的过程中马步疾驰,在群马舞蹈的过程中肩部划圆、抖动是其主体,脚下马步应和着肩部的动态贯穿整个舞段。在舞蹈语汇“面”的架构中肩部动律圆肩、抖肩的过程中突出肩部的“圆润、流畅”。该剧在整体动态语汇中以“圆形、圆线、圆韵”为主体,使其体现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团结一心的思想取向。第二,舞剧《骑兵》在人物刻画中“面”的整体架构,主人公朝鲁、珊丹、尕腊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到性格特征的体现都以具象化的表现手法,在人物情感表达的过程中编导采用心理刻画与动态深描相结合的手法为整体舞剧的发展起到了指向作用。
舞剧《骑兵》在“点”的刻画、“线”的连接、“面”的整体架构下使舞剧的精神取向直抵人心,在“跟定共产党,参军保家乡”的铁血誓言中,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该剧传递给人们的精神取向,这是将革命文化的诠释和拓展,并以新的阐释方式塑造其“家国一体”的精神内核。舞剧《骑兵》是传承革命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 张莉
张莉:新疆昌吉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员。照片来源: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组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