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骑兵》:戏剧表演中的舞蹈叙事创新

舞剧《骑兵》:戏剧表演中的舞蹈叙事创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12: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舞台上,内蒙古艺术剧院原创舞剧《骑兵》以其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环环相扣的情节铺陈、坚毅果敢的舞姿神韵以及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的情感内核,成为新疆观众心目中最耀眼的舞剧明珠。舞剧《骑兵》作为新中国舞剧历史上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作品,将传统舞蹈艺术与革命历史相结合,在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情感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为舞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一、人与战马的角色塑造与情感纽带

舞剧《骑兵》跳出了传统舞剧以单一主角为核心展开叙事的艺术模式,大胆尝试通过多角色的精彩塑造,形成了一组坚强有力的骑兵“群像”,各具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故事加持。例如,战马尕腊与朝鲁之间超越物种的深厚情谊,成为了全剧最具情感张力和象征意义。编导未将尕腊视作象征性或功能性的道具,而是赋予其独立的“角色灵魂”与丰富的情感层次。初遇时,尕腊野性难驯,与朝鲁的互动充满了力量的抗衡与试探。编导通过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双人(人马)舞编排——尕腊的腾跃、甩鬃、抗拒,与朝鲁的安抚、引导、磨合——生动刻画了从陌生、对抗到初步建立信任的艰难历程。每一次轻抚马鬃的细腻动作,每一次步伐精准的协同配合,都是无言的情感累积。战场之上,尕腊不仅仅只是坐骑,更是生死相依、亲密无间的战友。尕腊奋蹄冲锋为朝鲁开辟道路,朝鲁在马背上闪转腾挪英勇杀敌,肢体语言高度同步,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份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情谊,在“舍命救主”的戏剧高潮中达到极致——面对敌人的致命攻击,尕腊凭借动物的本能与对主人刻骨的忠诚,义无反顾地冲向前用自己的身躯为朝鲁抵挡子弹,将人与马之间超越言语、生死与共的羁绊,以极具感染力、震撼力的舞剧语汇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全剧最催人泪下的情感爆发点。

二、戏剧表演中的舞蹈叙事

剧中舞蹈与戏剧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和情感深度的艺术结构。

剧目中编导大量运用了蒙古族舞蹈元素,如甩肩、绕肩、马步等动作并融入现代舞元素,展现出蒙古族舞蹈的豪迈、奔放与质朴。

第一幕《男儿归》中,乡亲们对朝鲁的误解让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编导巧妙地设计了前后交织的双重空间,牧民群舞以大开大合的甩袖动作模拟套马绳索,配合铿锵有力的踏步节奏,还原草原搏击烈马的野性力量。朝鲁在独舞中展现出的迷茫、挣扎与不安,通过肢体的微颤、眼神的飘忽以及脚步的踌躇,将那种被误解时的复杂心理真实地传递给观众。这种蒙古舞与现代舞的交融,牧民群舞与朝鲁独舞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更让情感表达更加立体深刻。

第三幕《从军别》中,编导先是安排了一段矫健豪迈的男子戎装参军舞,展现出朝鲁作为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接着舞台侧后方出现了婉转低落的女子惜别大群舞,珊丹和其他女子们通过柔美的舞姿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朝鲁的不舍与担忧;最后在离别双人舞中,朝鲁与珊丹的动作设计融合了现代舞元素,展现出俩人缠绵、细腻并依依不舍的情感。珊丹环绕朝鲁疾步甩袖,长袖划出绵延弧线,隐喻斩不断的思念;双人舞高潮的托举动作中,珊丹弓腰后仰如弯弓,朝鲁踏步稳如磐石,塑造“刚柔相济”的舞蹈艺术特征。看得出来,编导没有刻意渲染别离的撕心裂肺,而是通过一个个舞段的层层递进,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舞美道具的巧妙运用

舞美设计为营造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幕《男儿归》中,温暖的色调和开阔的背景让观众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宁静。第五幕《英雄泪》中,编导通过强烈的灯光、逼真的音效以及激烈的动作设计,营造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编导巧妙地安排演员从舞台上一跃而下,这种舞台艺术化处理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式现场体验感,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剧中,让笔者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根红线的巧妙运用,它不仅是一根普通的腰带,更是象征着恋人之间绵绵情意的信物,承载着珊丹对朝鲁的深情与牵挂。剧中多次运用这根红线寓意不同的情感。当朝鲁即将奔赴战场时,珊丹将这根红线系在朝鲁的腰间,象征着她对朝鲁的思念与祝福;最后朝鲁受伤、尕腊牺牲时,这根红线又成为纪念之物,寄托着人们对逝去战友和战马的缅怀与哀思。编导通过将一道具与舞蹈动作有机融合,巧妙地将小我与大爱贯穿在一起,增强了舞剧的叙事连贯性和情感深度。

除此之外,灯光在剧中也有着重要的情感烘托作用。《男儿归》中,柔和的灯光营造出乡亲们的喜悦氛围,而朝鲁独舞时,灯光则聚焦在他身上,形成对比,突出他的孤立与无助。在《英雄泪》中,灯光随着战争的紧张氛围不断变化,猛烈的明暗对比、快速闪烁的灯光,增强了战争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四、戏剧结构在舞蹈叙事中的突破

舞剧《骑兵》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采用了多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在展现朝鲁成为骑兵后英勇战斗的同时,还采用了插叙回忆的手法,展现了朝鲁成为骑兵前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经历。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成长背景和内心世界,也为舞蹈动作的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

在情节结构上,《骑兵》进行了巧妙的创新。舞剧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铺陈,而是通过情节的层层叠加与情感的逐步升华,构建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叙事节奏。每一幕中,都设置了相应的情感高潮和戏剧冲突。如《英雄泪》中的舍生忘死、《从军别》中的依依不舍,这些情感高潮相互呼应、相互推动,使整个舞剧的情节更加紧凑、更具张力,避免了传统线性叙事可能导致的情节拖沓或缺乏起伏的问题,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六幕《骑兵魂》结尾设计独具匠心。编导打破了传统舞剧常见的圆满结局或悲壮收场的模式,采用了写意式的浪漫形式收尾。草原迎来了永久的和平,大雁北归,恋人重逢,但青春已逝,战友和战马却成为了永恒的丰碑。老年的朝鲁和珊丹相互搀扶着在丰碑中渐渐远去,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与象征意义。这种结尾既没有刻意追求大团圆的结局,也没有陷入过度悲情的泥沼,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与思考。它让观众在感受到战争残酷与和平珍贵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总之,舞剧《骑兵》不仅通过舞蹈动作的情感化表达、舞蹈场景的戏剧性构建以及舞蹈与道具的融合,实现了舞蹈与戏剧的完美交融,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更在角色塑造、时空叙事、情节结构以及结尾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为革命题材舞剧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舞剧艺术领域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匡安勇

作者匡安勇: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编剧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