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丨以绿电枢纽之力 绘高质量发展底色——国网新疆电力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巡礼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丨以绿电枢纽之力 绘高质量发展底色——国网新疆电力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巡礼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4 09: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2日至13日,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在乌鲁木齐天山明月城热力开唱。作为电力供应方,国网新疆电力促成了100张绿证交易,实现音乐节100%全绿电供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吨,相当于6000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这场“零碳音乐盛宴”的实践,正是新疆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20年来,从大漠戈壁到绿洲城乡,从风电场叶片的匀速转动到光伏板的蓝光闪烁,国网新疆电力始终紧紧围绕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和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定位,以电网为枢纽、以创新为引擎,在能源转型、生态保护、经济赋能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让绿色成为新疆能源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网筑基:从大漠孤烟到绿电枢纽的能源跃迁

盛夏8月,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戈壁荒滩上,暑气蒸腾。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蓝色矩阵”在骄阳下铺展,数百万块光伏板绵延数十公里,汲取光能,转化为澎湃绿电,经若羌750千伏变电站汇入电网,驱动南疆工厂的机器轰鸣,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

新疆坐拥十大风区、五大光区,风光资源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如何将“风”“光”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国网新疆电力以电网升级为核心,构建“发、输、储、用”全链条绿色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从“零散分布”迈向“集约利用”。

特高压直流通道架起“绿电高速路”。2025年6月10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为新疆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再添一“翼”。作为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特高压工程,它以2260公里的输电距离演绎“时差里的绿电接力”。当重庆傍晚7点亮起万家灯火时,新疆哈密的阳光仍在戈壁光伏板上积蓄能量,每日近1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跨越千山万水,点亮山城夜晚。而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多年来持续稳定输送新疆清洁能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绿色电力支持。

在建工程也在为能源输送“添砖加瓦”。当前,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电环网工程(简称“环塔工程”)正在加速推进。该工程建成投运后,将为南疆环塔里木区域超5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提供并网通道,同时强化和田、若羌等边远地区电网结构,使南疆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30%以上,推动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通过增高铁塔、科学优化路径等方式保护胡杨林。(马元 摄)

随着一批批输变电工程建成落地,新疆外送能力持续跃升。目前,已形成“两交三直”外送通道,自2010年实施疆电外送以来,“疆电外送”已覆盖22个省区市。截至6月底,新疆累计外送电量达到9307.79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达2734.11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近三成,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约82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3亿吨,为实现全国减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外送通道的完善为新能源消纳拓展了空间,也促使新疆本地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已建成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疆电网新能源装机量达1.2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的58.45%,成为网内第一大电源。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见证了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的成果,更彰显了新疆从“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的转变。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离不开稳定的电力调节能力,储能技术正成为破解“消纳难题”的关键。“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离不开储能技术的支撑。”国网新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新型储能总装机达1207万千瓦/4002万千瓦时,规模居全国前列;加上2024年全面投产的阜康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形成了“新型储能+抽蓄”的多元调节体系。

这套体系有效平抑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当风速骤增时,储能电站快速吸纳多余电量;光照减弱时,抽蓄电站释放电能填补缺口。得益于新型储能的发展,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提升4.6个百分点,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新疆方案”。

绿脉共生:从候鸟家园到云杉胡杨的生态答卷

6月26日,阿勒泰乌伦古湖湿地生机盎然,水鸟妈妈们在浅滩照料雏鸟,喂食、梳羽间尽显温情。当天,“疆电护航·飞羽共生”公益行动在此展开。志愿者在鸟类专家带领下深入湿地,记录鸟类活动轨迹;国网新疆电力工作人员则将科技与生态保护融合,在输电杆塔安装防鸟刺、建设候鸟观测站,为迁徙鸟类打造安全通道。这是该公司“候鸟生命线”公益品牌的第12年实践,已累计在输电线路周边建成23个鸟类保护观测点,实现电网与候鸟和谐共处。

从“生命鸟巢”为猛禽搭建栖息巢穴,到“绿电方舟”助力濒危物种保护,国网新疆电力将生态公益融入企业基因。数据显示,这些举措使输电线路鸟害故障同比下降40%,既保障电网安全,又守护鸟类家园,实现“鸟线双护”双赢。

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新疆电网建设始终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命题。国网新疆电力以“最小生态扰动”为原则,将生态保护贯穿工程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实现了电网与胡杨、雪岭云杉、候鸟等生物的和谐共生。

让输电线路绕开“生态红线”,是电网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首要举措。伊犁—博州—乌苏—凤凰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穿越蒙玛拉森林公园时,采用“增高铁塔 + 路径绕行”方案,铁塔增高10多米,线路绕行2公里左右,避让了2600余棵雪岭云杉。塔基施工中,用方木铺垫地面、人工组塔替代机械作业,完工后播撒原生草籽恢复植被,做到“占补”平衡,保证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不减少,加快生态环境恢复,减轻施工对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伊犁—博州—乌苏—凤凰Ⅱ回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马元 摄)

环塔工程同样体现生态智慧。为保护塔里木河沿岸胡杨林,工程团队通过无人机测绘优化路径,避免砍伐3600余棵胡杨;在沙漠区段采用“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铺设草方格48万平方米,使沙丘流动速度减缓60%,为周边光伏治沙项目创造条件。

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让电网建设与生态修复形成良性互动。截至2025年6月,国网新疆电力已连续11年保持电网新项目环评率100%,在全疆16个生态敏感区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科技手段也为区域减碳提供支撑。在国网新疆电力能源大数据中心,“电碳一张图”实时显示全疆73家电厂的碳排放数据。这个融合全国碳排放监测平台成果的系统,可精准核算区域、行业碳排放强度,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减碳一本账”。在准东开发区,神火煤电自备电厂安装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装置,通过新能源云新疆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实现碳排放“监测—分析—管控”闭环管理。目前,该平台已服务昌吉州绿色金融转型、第七师锦疆化工碳账户开设等项目,推动“电力数据”转化为“减碳动能”。

绿电赋能:从产业转型到民生改善的全面升级

8月5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经开区化工产业园的晨曦中,新疆兵能新材料公司的聚甲醛生产线正在运转。巨型反应塔内,来自毗邻光伏绿氢基地的绿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发生耦合反应,生成翠色的甲醇流,最终转化为被誉为“塑料金属”的聚甲醛材料。这个年产4万吨的项目,是新疆绿电赋能产业转型的典型代表。

距离聚甲醛项目不远的库车绿氢示范项目,300兆瓦光伏电站正为制氢工厂提供绿电。作为中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这里的电解槽每天可生产54吨绿氢,通过管道输送至炼化企业替代天然气制氢。项目运行394天来,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相当于植树30万棵。

当前,新疆正着眼构建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包括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内的“十大产业集群”。为助力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绿色转型,国网新疆电力深化“阳光业扩一站通”平台与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信息共享,将供电服务提前至企业项目备案阶段。针对重点项目组建复合型跨专业柔性团队,确保配套供电工程与客户项目同步推进。

这种高效服务模式让企业受益匪浅。2024年,乌鲁木齐首家小米汽车交付中心从用电申请到通电仅用18个工作日;新疆广汇新能源年产120万吨甲醇项目的供电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晶硅项目通过定制化供电方案,降低用电成本12%。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新兴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绿电在工业用电中的占比提升至35%。

绿电不仅推动产业转型,也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旅客在疆出行的首选。“现在开新能源车环疆,再也不怕没电,经济又环保。”乌鲁木齐车主李先生最近完成了一次环疆旅行,沿途通过“网上国网”APP查询充电桩,在高速服务区顺利补能,全程无忧。这一良好体验背后,是新疆充电设施的快速完善。

国网伊犁伊河供电公司员工在伊犁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对景区周边充电桩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刘显刚 摄)

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电网覆盖的97个县级行政区实现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1186个行政乡(镇)覆盖率达98%。重点完善的高速路网充电设施运维,提升了新能源车主长途出行体验。国网新疆电力开发的自治区智慧车联网服务平台,自2021年12月投用以来,已接入高速路网282座充电站、717台充电桩(实现运维无盲区),累计纳入156家运营商、2575座充电站、10412台充电桩,让绿色出行在新疆大地畅行无阻。

乡村地区,绿电带来的变化同样显著。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这个从沙漠腹地搬迁的村庄,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电采暖。村民麦麦提明·艾则孜笑着说:“以前烧煤又脏又贵,冬天担心煤气,一个冬天买煤要近千元;现在用电采暖,温度可调,屋里干净,电费才700多元,能省200多元呢!”成为南疆清洁取暖的缩影,绿电让乡村生活更舒适、更环保。

作为“电气化新疆”建设的重要部分,2019至2021年,自治区投资105.36亿元开展南疆“煤改电”一期工程,覆盖24个县(市)291个乡镇3101个村,惠及89.2万户群众;2022至2024年,南疆“煤改电”二期工程继续推进,覆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五地州。国网新疆电力组建共产党员突击队,顶烈日、战风沙,昼夜奋战保障电采暖设施改造及配套电网建设。如今,南疆农村告别“烟熏火燎”,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特高压铁塔到光伏矩阵,从雪岭云杉间的输电线路到乡村屋顶的太阳能板,国网新疆电力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站在新起点上,国网新疆电力将继续以电网为纽带,推动更多绿电上网、更多产业转型、更多民生受益,让绿色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新疆经验”。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余艳春 李希、姚冶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