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乡村非遗小院,铜拓“敲”出农人新生活

新疆库车:乡村非遗小院,铜拓“敲”出农人新生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3: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笃笃笃、铛铛、嘻嘻……在新疆库车市齐满镇白杨村非遗小院铜拓工坊里,铜拓的敲击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欢乐的场景,学习非遗文创产品制作工艺成了孩子们暑期的有趣生活。

图为孩子们在学习制作铜拓作品。(王红丽 摄)

“一件完整的铜拓作品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敲打只是其中一步,还要经过退火、打磨、上蜡好多步骤。”8月11日,8岁的达尼亚尔·依拉木江和小伙伴们围坐在工坊的制作台旁,认真听苏比努尔·热依木老师讲解。“刚刚我敲出了一只小羊,展柜里还摆着我最喜欢的龙,鳞片一片压着一片,敲得跟真的一样,这个手艺太神奇了!”达尼亚尔开心地说,这个假期很有意义。

工坊内,鸠摩罗什像等作品庄重肃穆,而龟兹乐舞系列等龟兹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作品,则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铜拓正是以铜为载体,将库车的龟兹乐舞、飞天壁画等文化符号转化为立体浮雕。工艺融合了捶打、雕刻与传统拓印技法,既保留了宣纸拓印的细腻纹理,又赋予金属材质独特的耐久性。

工坊负责人王代祥介绍,每件作品从设计到成型需耗时数周,却能传承数百年。和铜拓工坊相邻的有非遗葫芦工坊,同时打造了葫芦长廊。村民种植的亚腰葫芦、长柄葫芦等10余个品种长势正旺,大大小小的葫芦挂满了藤蔓。这些葫芦经雕刻、烙画后,与铜拓制品共同构成“龟兹有礼”品牌。

非遗小院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村民的“就业车间”。苏比努尔・热依木今年6 月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返乡加入工坊。“我设计的手工艺,在库车各大景区都有销售,很受欢迎。”她不仅指导孩子们学习非遗知识,还带动10余名村民参与制作,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70岁的村民吐拉汗・尼亚孜在家中开设了简易工作室,窗台上摆满十二生肖铜拓制品。“计件算收入,农闲时全家齐上阵,每月增收近千元。”像她这样的家庭作坊,全村已有十余户,形成“工坊+农户”的灵活生产模式。

“我们与独库公路、世界文化遗址等景区合作定制产品,还与自治区博物馆、龟兹博物馆联合开发文创,让非遗走出去。” 王代祥表示,小院自今年3月运营以来,小院已带动十多名村民人均月增收1500元。

为拓展群众就业增收和活化传统文化、促进乡村发展,非遗小院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与旅游需求,成为集文化传播、产业创新、村民参与于一体的文化空间。王代祥说:“我们将通过直播等多种销售方式打响‘龟兹有礼’品牌,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动力。”(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红丽 布阿洁热姆·玉山 王欣怡)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