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呐喊,血脉奔流——评大型舞蹈史诗《黄河》的雄浑与诗性

黄河呐喊,血脉奔流——评大型舞蹈史诗《黄河》的雄浑与诗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0 14: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29日,张继钢执导、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诗《黄河》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上演。该剧取材于抗战时期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全剧由《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个乐章构成,分别演绎黄河文明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呐喊以及中华儿女在流域内奋进的新时代篇章。舞台呈现上,打破了传统镜框式结构,构建出立体的舞台空间,生动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意境。叙事方式上,突破传统线性叙事,聚焦黄河的哲学意象——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文明苦难、抗争与新生历程的承载者。

身体美学的东方范式

舞蹈史诗《黄河》的艺术突破,在于其身体语言的颠覆性创造。作品以宏阔视野,将西方身体美学的精髓,特别是古希腊雕塑所追求的造型感、体量感与空间构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沃土之中,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国主体性的身体美学新范式。

在舞段《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编导巧妙借鉴了西方雕塑对形式、力量与空间张力的追求,注入东方美学中“气韵生动”的生命律动、“刚柔相济”的辩证哲思以及“写意传神”的精神内核。舞者们赤裸的身躯在泥浆中奋力“滑冲、翻腾、涌动、交织、堆叠”,构建起黄河奔涌不息的壮阔意象,更隐喻着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坚韧抗争、于绝境中凝聚力量的生命图腾。“堆叠”、“交织”形成的群体造型,瞬间定格成饱含力量的苦难图景,极具体量感和视觉压迫力;“滑冲”、“翻腾”、“涌动”等舞蹈动作则在对抗泥浆阻力的沉重中,迸发出奔涌向前的生命感。这正是东方“气韵”的生动体现,也融入了西方现代舞对地面技术、身体重量感及极限张力的探索。舞者肌肉骨骼在挣扎中凸显的劲健质感,升华为民族“抗争”精神的视觉化象征,超越了单纯的体态展示。由此,作品创造的身体语言,使舞者的身体本身成为黄河泥沙裹挟下奔涌不息的河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苦难中的挣扎与拼搏,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泥浆”这一元素,强化了视觉上的力量感,象征着历史的淤积与生命的沃土。舞者们在泥泞中的每一次搏斗,都“铭刻”了民族血脉中深埋的集体记忆与生命意志。最终开创出一种具有强烈民族标识、饱含现代意识与史诗力量的“东方范式”身体表达。

抽象史诗的哲学表达

舞蹈史诗《黄河》突破了传统史诗的线性叙事框架,转而运用象征手法、碎片化处理及非线性结构,以抽象的艺术形式凝练呈现中华儿女坚毅奋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魄。舞段《纤夫》中,舞者以群体45°倾斜的拉纤姿态构筑出“移动山脉”般的视觉奇观;舞段《红绸舞黄河》里,女性舞者以红绸缎般流动的脊柱连缀幻化为奔涌的金色河道,舞动中华文明的血脉;战士们以身体叠罗汉铸就的“血肉长城”更令人动容,九层人塔在铿锵鼓点中巍然矗立,每一次托举都凝聚着众志成城的力量,共铸民族不屈的精魂。作品以现代舞蹈语汇对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进行了当代重构,通过肢体、空间与音乐共同编织的“非叙事性象征符号系统”,将黄河的历史叙事与民族精神,转化为一种关于生命韧性与文明延续的身体哲学。

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

对中国人而言,“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意象已深植于集体无意识。作品通过塑造黄河雄浑激荡、百折不回的形象,如《黄河船夫曲》中的搏击风浪、《黄河颂》中的奔涌不息、《保卫黄河》中的怒吼抗争,生动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存、奋斗、抗争与发展的壮阔历程。其极致的情感渲染力,能够超越具体的地域与民族界限,将观众的情感凝聚于对“中华民族母亲”的共同依恋与炽爱之上,构筑起强大的情感共同体。作品唤醒了中华民族在黄河滋养下的生息、危难中的共御、建设中的奋发这一共同的集体记忆。正是这种对集体记忆的诗性转译与深刻共鸣,使无论来自何地、属于何族的观众,都能从中寻得情感共振,深切体认到“我们”是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整体,拥有共同的历史根基与文化认同。此次演出,让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血脉,在辽阔新疆大地上激荡回响,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黄河岸边到天山脚下的深刻共鸣。

彰显团结的奋斗伟力

舞蹈史诗擅以宏大的群舞编排承载磅礴主题与气势。《黄河》中高度统一而充满力量感的群舞,无论是象征黄河波涛般涌动的身体韵律、合力拉纤的坚韧姿态,还是冲锋陷阵的磅礴阵型,本身即构成对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特质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呈现。作品艺术化的表现了在自然伟力与历史挑战面前,个体如何汇入集体洪流,依靠集体之力劈波斩浪、抵御侵略,最终战胜困境、缔造奇迹的历程。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并发展壮大的历史缩影,深刻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凝聚各族人民”的价值理念。《黄河》所凝聚的奋斗、团结、自强精神内核,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深度共振。作品所激发的澎湃民族自豪感与坚定自信心,必将转化为观众投身国家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共筑中国梦的深层精神动力。

舞台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

舞蹈史诗《黄河》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实践,为舞台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生动注解,昭示了舞台艺术“在深植民族血脉的集体记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以创造性转化熔铸世界艺术精华,使传统符号升华为贯通古今、对话世界的当代精神图腾”的创作路径。当泥浆中的搏击化作民族韧性的生命礼赞,当九层人塔巍然矗立为众志成城的时代丰碑,作品完成了黄河精神的当代表达,更以具身化的美学革命彰显了文化主体的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绝非西方范式的复刻,而是以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辨与情感结构,重构舞台艺术的语言体系与价值坐标。作品让黄河的咆哮成为人类共通的精神回响,使红绸的舞动化作民族团结的视觉宣言。最终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辩证融合中,为人类艺术殿堂贡献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东方气象与中国方案,印证了舞台艺术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意义。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系滕莹

(作者系滕莹,新疆师范大学舞蹈学青年教师;王娴儒,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