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的咏叹——评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

信仰之光的咏叹——评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7 15: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8月4日、5日,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内,当《木卡姆恋歌-万桐书》第三幕中交响合唱《走遍天山》响彻穹顶,观众席涌动着经久不息的掌声。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和中国文联重点创作项目,该剧以澎湃的艺术力量再现了七十年前文化抢救行动——1951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年仅28岁的万桐书携妻子连晓梅和刚满周岁的女儿,几经辗转奔赴新疆,只为在木卡姆传人吐尔迪·阿洪生命之火熄灭前,记录、整理出这部承载千年文明的音乐瑰宝。

《木卡姆恋歌-万桐书》歌剧从开始策划、创作到最终呈现在舞台上历时15个月,全剧由中国著名导演、表演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教授领衔创作并担任总导演,著名编剧姚承勋与贾佳担任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努斯来提·瓦吉丁担任音乐总监。艾尼瓦尔·瓦吉丁、依力亚·甫拉提、穆合塔尔·艾山担任作曲。著名歌唱演员吕薇饰演剧中数字空间设计师夏提古丽,新疆青年歌唱家王少辉饰万桐书,卡米力·吉力力饰吐尔迪·阿洪,贾倩倩饰连晓梅。新疆艺术剧院导演伊斯拉木江·瓦力斯出任执行导演,青年导演欧阳丹任执行导演及舞蹈编导,陈泽宇任指挥。整场剧目共分为三幕,其数字空间设计师夏提古丽以极具张力的艺术语汇重构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曲致敬文化坚守者的精神赞歌。

一、文化守护者与信仰之光

伴随着剧中《遇见》唱段响起,木卡姆大师吐尔迪·阿洪萨塔尔手持萨塔尔,在《拉克木卡姆》木坎迪曼散板苍凉的诉说中,出现万桐书夫妇一路颠簸、初到新疆的场景,观众瞬间被拉入那个文化存亡的危急时刻,彼时新疆唯一能完整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吐尔迪·阿洪已年逾古稀,这门艺术“濒临失传”的报告直抵中央,万桐书的使命,本质上是与时间的赛跑,与优秀传统文化消亡的抗争。

在设备匮乏、语言不通的困境中,万桐书与吐尔迪·阿洪的“遇见”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科班毕业的高材生,一位是承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人,俩人从隔阂到相知,在琴声中建立起超越民族的深厚情谊。万桐书以惊人的毅力,完整记录了吐尔迪·阿洪演唱的340首乐曲、2990行歌词,最终整理出《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于1960年正式出版。他更将抢救范围扩展到哈密、南疆、吐鲁番等地的木卡姆艺术,为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构建起系统性的保护体系。

剧中有很多还原真实的场景,令人潸然泪下。第二幕中油灯下,万桐书和工作组正在争分夺秒的记谱,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三个月大的小宝却因急性肺炎没有及时就医再也没有醒来,在这场生命与使命的撕裂中,万桐书最终选择了完成中央交付的使命,而木卡姆的曲调穿过时空,抚慰着那个永远停留在三个月大的灵魂……技术困境中的学者坚守在该剧中得到细腻刻画。面对木卡姆“异常复杂的乐律、乐调、节拍、节奏和旋律”,许多音符根本无法用传统方法标注,万桐书没有退缩;面对记录钢丝录音带中的旋律时停电、钢丝缠绕、断裂等常态,万桐书无限耐心……尤为动人的是他对艺术本真的敬畏,近乎偏执的文化忠诚,常因一个微分音或增盈节拍如何用五线谱准确表达而研究至深夜,恰似胡杨扎根荒漠般深沉而坚定,无不彰显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二、传统瑰宝与现代表达的交融

在探讨《木卡姆恋歌——万桐书》这部歌剧的艺术成就时,其音乐层面的创新与表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部分之一。作为一部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核心题材的作品,该剧巧妙地将古老而丰富的音乐形式融入现代歌剧的创作框架中,不仅保留了木卡姆原有的独特韵味,还通过现代音乐语言的运用,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广度。

该剧的三幕音乐创作分别由三位优秀的本土作曲家艾尼瓦尔·瓦吉丁、依力亚·甫拉提、穆合塔尔·艾山担任。作曲创作团队在保留木卡姆原生态调式与节奏的同时,大胆融入歌剧艺术形式,在声乐结构上完整运用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西方歌剧范式。 歌剧中一些场景中直接引用或改编自传统木卡姆的旋律片段。如第一幕中运用《拉克木卡姆》中太孜部分、《且比亚特木卡姆》中麦西来甫部分;第二幕中吐尔迪·阿洪在万桐书记谱场景中演唱的《拉克木卡姆》中阿比倩希曼部分;第三幕中展示木卡姆乐队乐器时演奏的《乌夏克木卡姆》中朱拉部分,双人舞场景运用小赛勒克部分…这些旋律带着听众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经典艺术瑰宝的原始魅力。作曲家们在保留这些旋律精髓的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提炼和加工,使其更符合歌剧叙事的需要,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增强了戏剧张力。

器乐编排上充分挖掘民族乐器的特色,将艾捷克的柔婉、萨塔尔的沧桑与钢琴、电子管风琴交织,更强化了音响织体的辨识度,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选段以《丝绸编码》串烧形式焕新呈现。剧中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服务于戏剧本体而非喧宾夺主。以万桐书和吐尔迪·阿洪为主导动机贯穿始终,以木卡姆某段特征音列为种子发展的“天山”旋律线索,如同隐形的金线串起前后多幕场景。观众在第三幕舞会场景听到的《木卡姆狂欢》,实则是动机经过节奏拉伸、音色畸变后的华丽变身,这种发展模式正是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明证。

三、教育薪火点亮艺术星河

当舞台灯光在万桐书伏案疾书的剪影上聚焦,新疆艺术学院文献馆中陈列的十二本泛黄手稿的激光投影在舞台前壁。在这部融汇歌剧艺术与非遗传承的杰作中,新疆艺术学院三十载守护木卡姆文脉的壮举,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开设木卡姆演唱专业,至此,木卡姆艺术从口传心授走向专业传承,而教学的基础则源于万桐书记录并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这些珍贵的手稿奠定了专业传承的肌理。

万桐书将他在1952年至1957年间抢救性整理的十二木卡姆记谱手稿,以及20世纪50年代录制的钢丝录音带(含10盘珍贵音频资料)全部捐献给了新疆艺术学院。今天,透过文献馆的玻璃橱窗,仍能清晰地看到万桐书当年记谱过程中,他在乐谱上做出的各种记号和文字说明。

新疆艺术学院八年磨剑的文献建设史,在剧中化作具象化的创作注脚。从钢丝录音带修复技术的跨国取经,到十二卷手稿的郑重捐赠,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文化传承理念。文献馆里泛黄的谱纸上跃动的音符,与舞台上鲜活的表演形成历史纵深的对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主创团队深入文献馆采风的创作态度,使这部作品兼具历史厚度与艺术锐度。这种扎根学术沃土的艺术生产模式,为传统文化题材创作提供了创新范本。总导演陈薇带领团队在文献馆的深度调研催生了多重艺术创造:从万桐书单枪匹马的抢救,到如今学校“教育-研究-创作”三维传承体系,从吐尔迪·阿洪沙哑的吟唱到如今课堂中传唱的《琼乃赫曼》,这些都化作了此剧中青年研究员们手持数字化扫描仪扫描乐谱的场景。

叙事结构的突破性探索也是该剧的鲜明标识。作品通过“报道触发—数字传承—时空折叠”的三阶跃进框架,以虚拟角色“木卡姆数字空间设计师夏提古丽”的视角重构历史。这一设计巧妙连接两个时代:当夏提古丽(吕薇饰)在数字博物馆中触碰档案,瞬间穿越为木卡姆少女阿比丹跳起《太孜》舞时,传统与科技、过去与当下完成了诗意对话。AI艾德莱斯机器人角色的引入,更象征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永生。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从《白毛女》借鉴西洋歌剧框架讲述中国故事,到近年各地院团挖掘地方戏曲宝藏的创新实践,每一次突破都在求解同一个答案: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书写独特的文化身份,《木卡姆恋歌——万桐书》不仅仅在于它对传统木卡姆艺术的成功再现和创新发展,更在于它如何通过音乐这一通用的语言,跨越文化和时间的界限,讲述一个关于爱、梦想、坚持与团结的故事。这部剧目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美好的音乐总能触动人心,连接彼此。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雷嘉彦: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新疆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照片来源: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组委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