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室墓、陶器、铜钱……在新疆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内,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1600年前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故事。作为新疆首座地下遗址博物馆,这里通过“考古+科技”的展陈模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2007年,库车友谊路古墓群的发掘震惊考古界。其中,新疆首次发现的汉式砖室墓,印证了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文化对龟兹地区的深远影响。“墓葬形制、随葬品类别与中原地区高度相似,直接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和汉文化的传播。”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梅阳介绍。古墓群的发掘成果使其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物证。
占地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陈方式,地下展厅完整呈现了15座原址保护的墓葬。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表示,通过虚拟复原、数字化交互等技术,游客能直观感受魏晋时期龟兹人的丧葬习俗与社会生活。“例如陶瓮上的莲花纹饰,既受佛教艺术影响,又融合了中原审美,正是多元文化共生的体现。”这种“考古+科技”模式,不仅提升了文物展示效果,更成为新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典范。
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平台,博物馆通过文物展陈、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强调:“从丝路商旅的铜币到带有汉字铭文的砖瓦,这些实物证据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叙事。”近期,该馆凭借独特的策展理念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馆新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探寻文明交汇的密码。
目前,博物馆已与多家研究机构合作,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与历史研究,为谱写新疆文化繁荣新篇章注入持久活力。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龙坤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