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全,是重点民生工作。为了有效防止暑假期间学生溺水事件再次出现,经乌什县委研究决定在全县各个行政村(社区)搭建游泳池,为暑期学生打造安全游泳空间,从源头破解溺水隐患难题。
县委关于在村(社区)搭建游泳池的决策部署,得到乌什县各级人大代表强烈响应,代表们纷纷表示“在村里建设游泳池,能极大减少学生私自下河游泳的情况。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里享受戏水乐趣,家长们也能更安心。”
这一“小切口”举措,正以实际行动守护暑期学生安全,筑牢防溺水民生底线,成为乌什县基层治理中守护群众幸福的生动注脚,持续为构建安全、和谐的县域环境添砖加瓦,让防溺水工作从“被动防范”迈向“主动守护”,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以点滴行动汇聚起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的强大力量,书写基层治理守护生命的温暖篇章。各乡(镇)结合实际,投资72.34余万元,灵活采用充气式、砖混结构、支架式、基坑+防水布、沙袋+防水布等多元模式,在111个村(社区)新建116个游泳池。县域各级人大代表全程监督,从场地规划到设施安全,从救生配备到运营管理,积极全过程参与“一村一泳池”项目建设,确保“建得快、用得好、真安全”。社会反响随之而来,群众普遍点赞,认为泳池让孩子“有处可游、安全可保”,既满足暑期娱乐需求,又消解了溺水焦虑,通过提供安全场地,把游泳技能培养融入暑期生活。基层干部也反馈,泳池成为“聚民心”的新阵地,村民参与防溺水宣传、志愿巡查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从“发现基层经验”到“推动县域行动”,乌什县人大以主动作为诠释监督为民,用“游泳池建设”这一务实举措,为学生暑期安全编织“防护网”。随着泳池逐步覆盖、管理持续细化,这场由人大代表推动的防溺水实践,正将“减少溺水悲剧”的愿景,转化为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让暑期溺水隐患在“安全泳池+技能培养+社会共治”的合力中成为历史。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孙椿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