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乌鲁木齐7月23日电经济总量70年跃增2600倍、建成区面积扩大27倍、人口增长20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首府乌鲁木齐以高质量发展答卷,成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功实践的生动缩影。今日召开的自治区新闻发布会披露,该市正以产业升级、开放创新、民生提质为引擎,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走在前列。
这座亚欧腹地的枢纽城市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5+2”现代工业体系(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绿色食品两大轻工业)和“6+8”现代服务业体系,乌鲁木齐已培育出现代物流、旅游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金融服务、住房出行4个五百亿级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商务等8个百亿级板块。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超900个,到位资金2047亿元。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达1362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5%;生物医药领域“西帕”品牌成为全疆首个国家级消费名品;纺织服装业建成新疆首个“灯塔工厂”,年产20万吨聚酯纤维项目即将投产。
开放格局实现历史性突破。乌鲁木齐成功获批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三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西北地区第二个承载复合型枢纽功能的城市。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263项改革试点任务完成率达88.6%,形成72项创新成果,落地全国全疆首单业务78项。通过整合自贸区、国际陆港区、临空经济区等平台,创新推出铁空联运"一单制"模式,物流成本降低超70%。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9500列,“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超1000列。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投运后,国际航线通达26个国家,上半年出入境人员增长70.2%,航空货邮吞吐量激增486.8%。在外贸领域,全市进出口总额上半年增长39.5%,新设外资企业48家。
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民生福祉获得实质性提升。全市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2024年以来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改造老旧小区107个。教育医疗资源持续扩容,新增学位2.3万个、拓展优质学位6万个,组建3家城市医疗集团和20个名医工作室,创新实施"先看病后付费""一号管三天"等便民服务。生态环境实现里程碑式改善: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2天(首次突破300天大关),重污染天数降至5天(首次进入个位数),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上半年优良天数同比再增2天。城市更新行动获中央财政支持,三年内将投资81.7亿元实施70个示范项目,改造供水供热管网164公里。建立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长效机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民族团结与文旅融合交相辉映。全市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5个、“民族团结大院小区”3750个,大巴扎景区等83个集体获评模范单位。通过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乌拉泊古城考古发现将城市建城史从清代推进至唐代。2024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今年上半年达5057万人次,跃居暑期全国热门目的地第三位。草莓音乐节创15年来单日人次最高纪录,乌鲁木齐马拉松报名“一位难求”,《阿拉木汗在哪里》等精品剧目广受追捧。
面向未来,乌鲁木齐已锚定发展新坐标:计划到2035年实现航空旅客吞吐量6300万人次、年开行中欧班列2500列。当前,全市正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深化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突破口,加速建设“铁空公”三位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注入首府动能。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