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精河精河,戈壁滩上的阳光把枸杞地烤得发烫,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饱满的红果。“今年,我们村已收购6吨鲜果销往上海、成都等地,每公斤售价达100-200元,是传统干果的6倍。”马文军说。
马文军正在向记者介绍鲜枸杞 黄肖彤 摄
从零星种植到10.3万亩规模化基地,从4公斤鲜果晒1公斤干果的低效模式到冷链锁鲜72小时直达全国,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远销23个国家和地区。谁能想到,这片曾靠晾晒干果谋生的土地,如今靠着一颗“红果”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突围的“红色引擎”。
科技赋能:破“鲜”局,重塑价值链
“守着‘金疙瘩’,却赚不到真金白银。”这曾是很多精河杞农的无奈。
上世纪70年代,精河县开始规模化种植枸杞,但过去受制于保鲜技术,90% 以上的枸杞鲜果只能制成干果,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像两道枷锁,困住了产业发展。
破局始于科技创新。在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锁鲜车间,一场 “冻龄”魔法正在上演:刚从地里运来的鲜果经360度高压喷淋清洗后,进入零下45摄氏度的真空冻干舱。12小时后,营养成分高、复水性好、形态饱满似鲜果的“锁鲜枸杞”诞生。
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锁鲜车间鲜枸杞正送洗 唐芮苓 摄
“2022 年,我们引进了这套低温真空脉动干燥设备,能让鲜果保质期从1天延长至12个月,营养成分也能最大程度保留。”公司工厂厂长许莲芳说,以前鲜果采摘后,直接陆运或空运到外省,路途远、时间长、夏季天气炎热,鲜果损耗率能达到50%,几乎是赔本的买卖。
如今有了这项技术,可最大程度保留枸杞的原味和营养成分,确保每一颗 “锁鲜枸杞”都如同刚采摘般新鲜、滋味十足。
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鲜果加工厂里,同样演绎着科技保鲜的故事。采摘的鲜果经工人筛选大小、清除杂质后,迅速送入 2.5℃的冷库冷藏保鲜,再由冷链车集中运输。“以前卖鲜果想都不敢想,鲜枸杞金贵,采摘完一晒一热就容易变软腐烂,根本走不远。”马文军说,2023 年村里投入130万元建成加工厂,引进冷链车后,鲜枸杞的“脚步”越走越远。
科技赋能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后端的保鲜环节,更延伸至前端的田间管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重塑枸杞产业价值。
精河县形成了以托里镇为核心,八家户农场、茫丁乡为两翼的枸杞绿色标准化示范区核心种植区。通过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引进宁夏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在农药残留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全力打造高标准绿色枸杞种植基地。
马金才向记者介绍关于枸杞产业机械化使用情况 唐芮苓 摄
“400亩地,以前除草要20多人干半个月,现在旋耕机两天就搞定!” 八家户农场种植大户马金才感慨,枸杞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环节至今无法机械化,全靠人工完成,导致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好在如今除采摘外,灌溉、施肥、打药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不仅大幅提升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让种地越来越省心。
模式创新:聚合力,激活共富动能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精河枸杞产业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富之路。
三年前,政府强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农户转变为规模化种植的“新农人”。政府和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农户严格按标准种植。更创新实施“六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管理,确保所有枸杞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核心就是让枸杞‘长得一样好’,通过标准化管理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说。统一供应有机肥替代化肥,使枸杞甜度提升2个点;统一采用生物制剂、诱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显著减少病虫害,产出的枸杞表皮光洁、圆润饱满,达到摘下即食的品质。同时,精河县农产品检测中心联合5个乡镇场监管站,组建专项检测队伍,对农资销售点的农药流通环节实施精准监管,为品质把控再加一道锁。
“政府统一管,农药化肥不乱用,现在枸杞甜度稳定在18%,产量品质双提升,消费者放心,我们卖得也好!”托里镇种植大户齐贺旗说。
齐贺旗向记者介绍枸杞品质和生长情况 唐芮苓 摄
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地。村党支部牵头创办合作社,党员带头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新优品种“精杞10号”。2023年,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运作模式,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精河县以托里镇为核心,倾力打造枸杞绿色标准化示范区,让“六统一分”模式落地生根,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为产业链延伸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工企业以每公斤 16-2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优质鲜果:大果精选后作为高端鲜果通过顺丰冷链72小时直供全国,售价最高可达200元/公斤;其余则就地深加工成原浆等高附加值产品。“鲜果收购价约16元,加工成原浆每公斤能卖80元,深加工产品溢价空间更大。”马文军说,这样的产业链让收益层层递增,惠及更多环节。
在吾夏克巴依西村,“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实实在在的收益装进了村民口袋:土地流转费从每亩400元跃升至1300元;进入盛果期的枸杞园,承包管理收入全归农户;村内50多户入股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采摘旺季,天山果业等企业日均雇佣200多名村民进行分拣、包装等工作,人均日收入达300-400元。“这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以前哪敢想种枸杞能挣这么多!” 村民们的由衷感慨,正是精河枸杞产业通过模式创新激活共富动能的生动写照。
品牌升级:谋长远,迭代拓市向新行
“红动丝路 杞聚精河”产销对接会上,枸杞精酿啤酒、胶原蛋白肽等创新产品集中亮相。“这些产品保留营养,满足多元需求,很受市场欢迎。”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伟说。
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伟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深加工产品 唐芮苓 摄
在科技赋能与精深加工的推动下,精河枸杞已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跨越: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斥资210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原浆生产线、灌装生产线等,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出枸杞冰激凌、锁鲜枸杞、燕窝、酵素等系列产品;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增果汁酿造、瓶装啤酒等6条生产线,“鲜枸杞原浆、枸杞啤酒卖得都挺好,两款产品月收益达100万左右。”何伟说。目前,当地已研发8款新产品,深加工率超 30%,为品牌长远升级筑牢了根基。
天山果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产出鲜枸杞原浆 唐芮苓 摄
销售渠道的多元拓展,让精河枸杞“走得更远”。精河县积极通过推进鲜果进景区、商超、酒店,销往北京、乌鲁木齐等多地,开启“鲜食代”,今年精河县累计销售鲜果28.75吨,终端均价126元/公斤,大幅提升杞农收益。“我们现在种枸杞心里踏实多了,收果不仅有保底价,自己还可售卖干、鲜果和多种枸杞深加工产品,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齐贺旗说。
同时,精河县还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亚欧博览会,在北京举办中欧地理标志贸易洽谈会,60吨产品出口印尼、巴西等国,让“精河红”走向国际。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多维营销发力。每年举办的枸杞文化旅游节,串联“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体验+销售”全链条,让30公里枸杞文化旅游绿色长廊成为北疆公路出行的“网红打卡地”;宣传片《新疆精河“红玛瑙”枸杞迎丰收》登陆央视,全景展现从田间到精品的蜕变;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产销服务中心主任贺娇龙专场直播后,“直播间咨询量和销量显著增长,知名度明显提升。”赵玉玲说。
然而,品牌升级之路仍面临挑战:采摘高峰期人工日薪达280-300元,占销售价的37.5%,日常管理劳务成本偏高;丰产期亩均用水500-600立方米,超定额近一倍,用水成本居高不下;专业研发团队缺失,现有技术人员多为外地引进,专业匹配度与经验积累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短板,精河县正靶向推进“四化”发展:前端推广“良种+良方”,建绿色丰产示范园、出口及富硒基地;中端整合5家企业资源,深化科研合作,设产业发展基金;末端构建“10%鲜果+50%干果+ 40%深加产品”模式,在一线城市设品牌运营中心,借“疆品入鄂”(新疆优质农产品进入湖北市场的专项活动)等契机拓市场。
从田间到云端,从真空锁鲜技术到跨越万里不改艳色,精河枸杞以一场“从红土地到红品牌”的蜕变,为中国农产品升级写下生动注脚。“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品牌升级,攻克瓶颈,让精河枸杞扎根国内、绽放国际,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让杞农的日子越过越兴旺。”赵玉玲说。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杨茜 唐芮苓 黄肖彤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指导教师:张喜栋 刘婷婷 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