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伊宁市7月25日电 7月23日,媒体记者参观采访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伊宁市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家访点、传统技艺展示区等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演出图片。张淑琴摄
近年来,伊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并通过系统化整合,使其成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让民俗文化“火”起来的同时带动就业,“文化+旅游”成为居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截止目前,伊宁文旅集团共培育民宿2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53个、民俗家访点 88户、特色农家乐及各类餐饮经营户30 余家、哈迪克(马的)经营 30余户,建成旅游商品门店和手工艺品门店近百家,推出了40余个品类、200多款旅游商品。
这些举措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3000余人,辐射带动就业2万余人,构建出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富民惠民、旅居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发展图片。张淑琴摄
伊宁市大力扶持原先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各类手工艺品及个体经营户的发展,帮助居民走出家门转变为从事餐饮、旅馆、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有效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增收。
江西省90后小伙子曹红兵,2013年从江西九江考入伊犁师范学院(现伊犁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新疆,在新疆工作,生活,深深地扎根在了新疆。
“在我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政府给予了我很多方面的支持,并提供了一系列奖励措施。”曹红兵笑脸盈盈地谈到。
曹红兵用半年多时间将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路线烙画在羊皮上,并因此获得2020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曹红兵与游客。张淑琴摄
随后,走进了一家居民的庭院,里面已经被改造成了伊犁传统民族服饰写真拍摄地,庭院里的设计风格集中展现了沉淀百年的民俗文化。据老板介绍,这种庭院改造升级的方式,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还使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游客在挑选图片。张淑琴摄
喀赞其依托丰厚的民俗资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沉淀的历史文化背景,推出体验民族婚礼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等多种文化深度体验项目,在游客沉浸式体验伊犁传统民俗风情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就业率。
游客坐着马车逛街区图片。张淑琴摄
值得一提的是,“坐着马车逛街区”项目广受游客的欢迎,喀赞其的马车被称为“哈迪克”,它由传统的“六根棍”马车升级而来。(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