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成绩单|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新图景

半年成绩单|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5 17: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新疆乌苏7月25日电 从塔牧骏车间飘散的熏肉醇香,到“凤育”有机西红柿灌装生产线的忙碌运转;从百亩攻关田里沉甸甸的麦穗,到钵施然智能工厂中崭新下线、即将远征海外的采棉机——乌苏大地的高质量发展丰收画卷已精心绘就。

特色牧业“特”字当先

2025年上半年,乌苏市畜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牲畜存栏51.77万头(只),出栏28.52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14万吨、0.17万吨、0.256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6.299亿元,增速达10%,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在此背景下,新疆塔牧骏农牧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塔牧骏”)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企业占地35亩,拥有逾40人的专业团队,高效开展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其产品线丰富多元,已开发出40余种美味单品。

塔牧骏总经理杨尚坤介绍道:“公司核心产品包括采用苹果木熏烤的低温熏马肉、马肠,风味独特,也有恪守古法自然风干的低温风干牛肉,最大程度保留食材鲜美与营养。塔牧骏风味牛肉系列休闲食品,精选新疆褐牛,配以数十种香料,麻辣鲜香、回味绵长。”

塔牧骏牛肉干生产现场。刘宇翾摄

此外,其风味特色熟食系列选用新疆牧场优质原料,涵盖熏制马肉、有机牛羊肉等绿色食材。经高温加工,色泽鲜亮、肉质鲜嫩、开袋即食。企业营销网络覆盖疆内外,线上线下并行,涵盖专卖店、加盟、经销、代理等多种形式,批发与零售并举。下一步,塔牧骏计划新增1条马肉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拓宽产业链。

健康有机“康”字关键

返乡创业“斜杠青年”杨茯添的故事成为乌苏市发展有机农业的生动注脚。2021年,杨茯添回到家乡乌苏,开启有机西红柿创业之路。他分别在八十四户乡和古尔图镇选取试验田,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经过3年土壤改良与有机转换,2023年成功为其培育的有机西红柿注册“凤育”商标。2024年,通过乌鲁木齐的加工企业进行灌装加工的“凤育”有机西红柿在线上线下广受欢迎。

据悉,旗下产品凤育瓶装新疆西红柿块,在线上平台总计售卖超200万单,因其原汁原味零脂肪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他介绍道:“我们追求自然循环,在一片土地上实现生态的循环,才是真正的有机。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第一产业就是我们的西红柿种植为主,第二产业是西红柿的深加工工厂,现在已经净化车间已经装完,预计在8月5号开始生产,第三产业是整个新疆最大的一个西红柿营地,现在也在建设中。”

杨茯添与其种植的有机番茄。刘宇翾摄

2025年,杨茯添进一步扩大规模,在乌苏市承包土地1200亩进行土壤改良,种植有机西红柿150余亩。同时,与乌苏市八十四户乡政府达成合作协议,投资380万元在该乡新建一座西红柿丁灌装加工厂,旨在就近加工,让更多人品尝到有机西红柿的美味。

粮食安全“稳”字筑基

乌苏市夏粮收购工作高效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扎实。截至报道时,全市5个收购网点已收购小麦3.8万余吨。各收储站点持续优化服务流程、严把质量关口、强化惠农举措,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并积极为农户提供晾晒场地、清粮设备等便利条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在单产提升方面,科技支撑成效显著。7月5日,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邀请的专家组对乌苏市西大沟镇东戈壁村“新冬52号”百亩攻关田进行了实收测产,取得亩产790.02公斤的佳绩。乌苏市冬小麦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特点。

乌苏市农业技术和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建业介绍道:“我们的机械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都非常高,近几年节水灌溉质量提高,设备与技术不断提升,水的利用率提高了,产量自然也有所提升。”

目前,全市已建立2个百亩攻关田、2个千亩创建田、1个万亩示范田。农业部门采取技术员包联与专家团队全程服务指导的方式,将小麦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有效促进了小麦单产水平的稳步提升。2025年乌苏市小麦种植面积达7.84万亩,长势优于往年。

智能农机“智”字引领

作为乌苏市乃至新疆棉花产业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支撑,本地企业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钵施然”)表现亮眼。该公司是国产采棉机的龙头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17项,并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

钵施然的核心产品包括填补国内空白的4行、6行箱式采棉机,以及国内首款三行打包采棉机(4MZD-3A)。2023年,公司通过改扩建项目建成2条采棉机零部件生产线,实现了采棉机零部件100%国产化,其中20%实现本地化生产组装,显著节约了成本。同年10月,公司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54台定制款采棉机,创下国产采棉机单次出口纪录。

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乌苏分公司总经理李红渊说:“乌苏地域地缘优势显著,可快速响应中亚市场需求。我们将持续扎根乌苏,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钵施然农机。乌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5年6月,钵施然总投资2.6亿元的“农资装备料件生产线”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新建2个车间,占地面积3.58万平方米,显著提升了采棉机零部件本地生产能力。项目投产后,钵施然全疆生产线自制件供应率可达90%以上,自动化生产程度达75%以上,达到自治区顶尖水平,有力支撑企业扩产增能。每年8-9月,其生产调试的采棉机服务全国棉农并持续出口海外。

人才科技“新”字赋能

乌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育体系。农业部门正通过实施天山英才、塔城英才等项目,培育领军人才和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提升基层技术人员水平,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畜牧业领域,积极推广“两年三产”高效养殖技术、“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繁育技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理论+实操”技术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次。

从塔牧骏车间飘散的熏肉醇香与即将新增的生产线,到“凤育”有机西红柿灌装厂的忙碌运转;从百亩攻关田里790.02公斤高产麦穗,到钵施然智能工厂中轰鸣下线的采棉机——乌苏大地的高质量发展丰收画卷,正由科技之笔与人才之力精心绘就。这片沃野,正向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更高峰稳步迈进。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刘宇翾)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