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老师应该是肩膀,以一己之力托举学生走得更高。倾尽心血,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进的路!”周丽用这句话定义自己的角色。从新疆财经大学的校园到克拉玛依的红山湖畔,这位银龄教师始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丹心,牢记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信条,以笔为犁、以爱为壤,在三十载教坛岁月里,托举起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梦想。
“培养你们成为最优秀的你”
周丽,原为新疆财经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024年退休后来到克拉玛依。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周丽的名字与“实践育人”紧密相连,这一理念的践行在她新疆财经大学任教时便已打下深厚根基。
在新疆财经大学,她作为《新疆财经大学校报》二、三版的编辑,带领学生每个月要完成1.5万字的新闻稿,一年要修改编排校对12万字,一干就是13年。104期报纸、150多万字稿件,每篇至少修改3遍,实际编辑量达450万字,相当于10本教材。她有5年的媒体兼职经历,2016年在新疆日报挂职期间,发表新闻稿3万多字。2011年起被聘为新疆广播电视总局的阅评员,每月要撰写3000字评议稿,8年累计撰写评议稿约30万字。这些数字积累得不仅仅是她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底气,为她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还成为2023年获得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的主讲教师,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份对文字的较真与对学生的热忱,不止体现在海量稿件的打磨中,更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她所有的写作课作业都是当面点评,利用课间、午休、晚上的时间一个个指出写作中的问题,学生可以轮流吃饭,她随便对付一下,经常是下午上课的老师进教室,她才匆匆离开。“有一个周六,我从早上10点讲到晚上9点,人都讲傻了。”排队等讲解作业成为新疆财经大学的一道风景线。
这种学生排队的风景也延续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为校区),面对汉语言专业的大一新生,她依旧坚持“手把手教、逐字逐句改”。讲评常常持续到晚上十一点半,“最后赶紧让他们走,不然宿舍都该关门了。”
在授课之余,周丽主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联系实习基地,开辟新闻发展方向。2024年6月,文理学院和克拉玛依融媒体中心签订实习基地协议。10月,周丽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社,利用每周三中午时间为大家讲解新闻写作知识。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素养后,周丽带领学生参与到《克拉玛依日报》评论版的评论写作中。至今为止,学生已经在《克拉玛依日报》发表评论稿件21篇。
“成为评论版稳定的供稿方,其实挺不容易的。联系选题、修改
稿件,付出的工作量是上课的几倍。但是看到学生能在市级媒体发表难度最大的评论稿,觉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周丽感慨道。
图为周丽利用中午午休时间传授新闻写作相关知识
“每次都要提出修改意见,关键是太耗时间。我当时一周12节课,有2门新课,其中《基础写作》是开学时调整给我的,这种临危受命简直是要人命。”周丽感叹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
12月份时,结合《基础写作》课程有关人物通讯写作的内容,周丽联系了党群工作部与合作发展部,选定10名优秀教师和银龄教师,准备将学生的作业转化为媒体能发表的作品。
“刚上大一的文学专业的学生,就想让他们的写作能力达到能在媒体发表的水平,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周丽开始了细致繁琐的辅导:从查找资料、写采访提纲、采访写稿,每一步都严格把关,细心指导。
“那段时间周老师会在群里发很长的语音过来,指出一大堆问题。大家其实都有点担惊受怕。但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长了很多。”汉语言文学24-1班的贾怡回忆道。
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7月,历经7个月时间,14篇人物通讯陆续在中国日报网、中新网、中宏网等央级媒体上发表。长周期的背后是周丽大到段落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的指导和关注,也是她“培养你们成为最优秀的你”的最好证明。
“本科阶段发表文章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周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北京语言大学援建校区汉语言专业的侯文华老师说。
“只要你敢于去做,就一定会创造奇迹。”鉴于同学们的积极努力,周丽决定动用自己的资源,将这批大一的学生送到乌鲁木齐的央级媒体新疆站去实习。“这一想法得到了文理学院院长殷文的大力支持,学院做好顶层设计,我负责执行落地。”
“周老师是我们每个人的伯乐”
“周丽老师是我们每个人的伯乐。”汉语言文学23-1班的刘宇翾说。刘宇翾正是今年6月被安排到中国日报新疆站实习的学生之一,从6月27日到7月20日,他已经在中国日报网发表实习作品15篇。“没有周老师,我不可能有这样的实习机会,我真的非常感谢周老师。她总能从看似平凡的我们身上,找到独特的闪光点。”
这种“发现”的智慧,渗透在她教学与实践的每一个细节里。学生赵格瑶在第一次为《克拉玛依日报》写评论时,周丽一眼就发现了她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逻辑表达。一个月后,周丽将校区银龄教师祁燕父亲的人物通讯写作任务交到她手中,从采访提纲到细节描写,周丽陪着逐字打磨30个日夜。最终赵格瑶成为新闻社里第一名在央媒发稿的同学,后来更担任编辑部部长,成了团队里的“评论尖兵”。
《演讲与口才》课上,她主张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声音特色,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演讲风格。“我从来都没想过我适合演讲,所以第一次上台演讲我非常敷衍。但周老师听完后夸我的声音浑厚有磁性,鼓励我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并对我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指导。”汉语言文学24-2班的李文正非常感激老师的慧眼识珠,“从这节课后,我开始有勇气报名参加一些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两次省赛一等奖,周老师真的是我的伯乐。”
周丽凭借深厚行业资源和影响力,积极为学生开拓的三级实践平台:所有新闻社同学轮流到校区党群工作部实习一个学期,暑假一部分同学去克拉玛依融媒体和新疆油田新闻中心实习,一部分同学到乌鲁木齐央媒新疆站实习,为学生打开通往行业前沿的窗口。
其实对于是否今年就派学生去媒体实习,周丽前期还是非常犹豫的。学生不是新闻专业,万一到媒体做不好,“就会砸了我们专业的牌子。”在学生的人物通讯陆续发表后,作为新疆新闻奖评委的周丽心里有了底:“如果今年派学生出去,既可以更快的为专业开辟新的方向,也可以让这批学生直接受益。”
图为周丽亲自送学生们前往克拉玛依融媒体中心实习,后排左四为周丽
周丽安排媒体实习事无巨细。她跟媒体对接,为在克拉玛依实习的学生配备一对一指导老师,亲自开车送学生到媒体,和指导老师完成对接。对去乌鲁木齐实习的同学从订车票、制订规章制度到购买保险,实习前的各项事宜她都一一把关。
为了更好的完成实习工作,周丽在新闻社成立青年突击队,接受语言与艺术系党支部的领导,希望以党建引领团建,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注入新的动力。
“当时我到校区教的学生是2024级的。按照常理说大一新生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培养,没必要抓那么紧。但是我觉得他们错过这个机会非常可惜,所以下了很大功夫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希望他们能走到媒体这个广阔舞台得到更好的锻炼。”周丽说道。
从初入大学没有接触过新闻的学生到能顺利完成采访和写稿的实习记者,学生的成长是立竿见影的。14名在央级媒体新网站实习的学生,18天就发表了100篇实习作品。
“我有点惊呆了,小朋友表现真是太优异了!青年突击队果然不凡!”周丽非常开心,“这证明我没有看错他们,他们值得我们的付出。”
“教育不是雕刻统一的模具,而是让每块璞玉都露出自己的纹理。”周丽用30年的教育生涯证明:真正的伯乐,不仅能发现千里马,更能教会每匹马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遇到周老师是一种幸运”
“连续6年年底考核为优秀,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良好结项,可以说我的退休非常圆满!”机缘巧合下,周丽来到校区开始了新的工作,“在哪里都应该发光发热。”所以她无偿为校区带来媒体资源与精湛的专业能力,以知识与温情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曾获得过新疆财经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实践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周丽,在新闻学院以严格与负责著称。“这个新闻点在哪里”“这条新闻价值是什么,你的新闻五要素全不全面”……这些都是周老师上课时的“口头禅”,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松懈。
“在我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一份份‘新闻作品’得到招聘单位认可时,我的内心当时浮现出一句话:‘感谢周妈!’”已经毕业14年的新闻07-1班党延鹏,现为特变电工新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党建主管,依然感谢当年周妈的严格教导。
“周妈”是所有学生给周丽老师的爱称,这个称谓,从新疆财经大学延续到了克拉玛依校区。学生们心照不宣地称呼周丽为周妈,不仅是因为她尽职尽责地教导,更是她身上流露出来的远胜于教师责任的一份沉甸甸的“母爱”。
送学生到乌鲁木齐实习后,租的一套房子条件有限,夜里将近12点,一名男同学被反锁在了自己房间里。周丽听闻急忙准备穿衣赶过来,好在最终有惊无险,门被打开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男生宿舍查看,随后“护犊子式地”找房东退了房子。只租2个月,房子本来就很难租,现在怎么办。情急之下,周丽给自己哥哥打电话,让他把房子腾出来暂时给学生租2个月,最终解决了在乌市实习学生的住宿问题。
这样因周丽而感到被幸运眷顾的时刻,在许多学生身上悄然发生。“遇见周老师是一种幸运。去年暑假我还在纠结在克拉玛依读汉语言文学到底值得不值得,今年我就能在央媒新疆站当实习记者了。没有周老师的指导和推荐,我们到不了这样的高度。特别感谢周老师!”今年参加暑期媒体实习的汉语言24-1班许多熹说。
汉语言文学24-1班学生张明全是周丽的“小迷弟”。周丽曾经向同学们打趣道:“张明全就把我当‘保姆’使了,改稿子、写新闻、练朗诵、练演讲、纠正形体动作等各个方面都找我,我都成他的私教了。”
这短短一句话看似调侃、实际蕴藏着周丽对他从生活到学习再到工作数不胜数的帮扶。
2025年4月,自治区举办朗诵比赛,张明全第一个想到了请他的周妈来指导。此后将近一个半月,周丽每周牺牲自己的多个午休时间给他在办公室指导朗诵。一次因为家中急事没法辅导,可她依然在高铁上发来语音讲发声技巧:“气沉丹田,用腹部发力声音才稳。” 还发给他和李文正多条名家朗诵视频。
得知他们参赛要去买化妆品,周丽将自己新买的整套化妆品给了张明全,“拿去用吧,我其实很少化妆,你们经常参加比赛,用得上,就不用给我还了。”
种种关怀和帮助,让张明全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这位11岁就失去母爱的孩子再次幸运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光辉。从那以后,不管什么事情张明全都要给周妈汇报、咨询,写好稿子先让周妈看看,遇到问题先问问周妈。“感觉自己多了一个儿子。”周妈很开心。
图为周丽指导学生团队演讲比赛取得一等奖合影留念,后排右一为周丽
作为“银龄计划”的践行者,周丽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更以高度使命感投身“传帮带”,积极参与校区教研活动,毫无保留地向青年教师分享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育人方法和行业资源。
青年教师郝建爱深有感触:“周老师手把手教我打磨讲稿、设计课堂互动,更无私分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源。记得有次我为新课焦虑,深夜十一点多她还在给我发资料、提建议。她对教学的极致热爱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深深感染着我。”
在克拉玛依融媒体中心介绍郝建爱老师,图右为周丽
“周丽老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之路。她带着十几年的媒体经验而来,不是把自己当成‘过客’,而是真真切切扎根在这里——课堂上教学生写稿,课下带他们跑采访,还拉着我们一起搭建实习平台,让学生的笔能触碰到真实的社会肌理。”校区文理学院院长殷文评价道,“她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写好文字,更教会他们怎么用文字传递温度,这种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真心,比任何成果都更动人。”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对于周丽来说:“女本柔弱,为师则刚。”她深耕教坛数十载,见证着一届届学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挺拔青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师依然保持着40岁人的干劲,用热情和心血托举下一代的学生成长成才,继续为后面的学子铺路搭桥。岁月流转,她的身影在学生记忆中非但没有淡去,反而愈发伟岸!
“如果说周妈真的有所图谋,那他一定图谋自己的学生变的更好!”
和毕业的研究生合影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明全、赵格瑶、龙坤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