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精河县甘家湖梭梭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盐池桥管护站往东南望,12号林班的轮廓在热浪中微微晃动,李贞顺攥着摩托车把手,掌心沁出细汗。这条路他走了16年,车胎被尖石划破的声响,早已和风声交织在一起。不远处的五道泉中心站,28岁的玛尔帕提·马合木提正调试无人机,8公里巡检半径内,新栽的梭梭苗在滴灌下泛着新绿。在盐池桥管护站的小道旁,道里肯·杰山巴义肯拨动吉他弦,歌声混着胡杨林的沙沙声漫开:“那就是我可爱的家乡……”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境内,甘家湖的风裹挟着梭梭林的沙砾气息,掠过由36个林班、1239个小班构成的绿色矩阵——这里是亚洲最大原生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绿洲以67.41%的植被覆盖率,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筑起绿色屏障。
这片横亘在精河荒漠边缘的梭梭林,藏着四代护林人的故事。他们从不同的起点走来,在风沙里扎下根,活成了梭梭的模样——沉默,却把根须深深扎进大地。
为什么来?一场与荒漠的双向奔赴
道里肯的父亲是1983年保护区刚成立的时候政府调来的第一批会计。那个时候的甘家湖,还没有“管护站”的牌子。1989年道里肯跟着父亲的马蹄印,怀里揣着半块馕和一壶浑水,走进了林区。“这里的梭梭会记得每一个种树的人。”他把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
30年后的2019年,李贞顺在盐池桥管护站的新房里,给年轻护林员演示红外相机操作。屏幕上,一只马鹿正低头饮水,他忽然想起2009年刚到五道泉时的场景:站房是土坯墙,巡护靠布鞋,牧民家的奶茶是唯一的热乎气。
郑雷的护林员生涯,始于朋友递来的一张招聘启事。2020年,这个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第一次走进二阶台管护站,望着眼前的景色,犯嘀咕:“能比种地还苦?”五年过后,他手机里存着700亩试验田的对比照,去年还是沙包的地方,如今87000余株新种植的梭梭苗正舒展枝叶,点点嫩绿。“春天种梭梭的时候,手指磨出的泡和苗芽一样鼓,那时候就觉得,这地和我亲。”
最年轻的玛尔帕提则在2022年从公安岗位辞职,来到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在城里熬夜盯监控,不如来这儿看真的星空。”他记得入职第一天,老护林员指着瞭望塔说:“这塔比你岁数大,却能看见更远的地方。”今年,他获得全疆消防比赛冠军,这是对他们甘家湖梭梭林消防站应急小分队最好的肯定。
从道里肯父亲那辈的“分配而来”,到玛尔帕提的“主动选择”,变的是来的方式,不变的是走进林区时,那份被风沙擦亮的初心。就像道里肯常说的:“父亲把根扎在这儿,我和弟弟接着扎,这林子认人。”
日常是啥样?风沙里的24小时
凌晨7点,甘家湖的天刚泛鱼肚白。五道泉中心站的操场上传来整齐的脚步声,玛尔帕提带着应急分队跑完3公里,额角的汗珠砸在地面,瞬间被吸干。同一时间,盐池桥管护站的李贞顺带着消防铲、灭火铲骑着摩托车出了盐池桥管护站。“12号林班的路,车也难骑。”他笑着拧油门,引擎声惊醒了沉睡的梭梭林。
道里肯的清晨总与监控屏幕为伴。刚到甘家湖时,整个保护区连像样的围栏都少见,现在每个管护站内都安装了铁塔并加装了高倍监控设备云台实时监控,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转,同时引用“云监控+人工巡查+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巡查、监测无盲区,护林防火全覆盖、无死角。他熟练地切换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划出弧线,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脊背,那些摇曳的梭梭、觅食的野兔,都是他守护了二十余年的老相识。
“重点防火期,至少五次消防演练,1次中型,4次小型。”玛尔帕提指着库房里的灭火设施说,“那都是我的看家宝贝。”李贞顺的摩托车碾过碎石的声响里,突然传来一阵扑棱声,红外相机拍到的白鹭,正从去年新修的应急水源地起飞。
正午的日头烤得戈壁冒烟,二阶台管护站的郑雷的身影钉在试验田里。700亩梭梭苗在滴灌下舒展新叶,他蹲下身拨开沙土,根须已经扎了10公分深。“4月底前必须种完,晚一天成活率就降一分多。”他手掌的纹路里嵌着洗不掉的沙土,这是去年补种时留下的。
夜幕降临时,管护站的灯次第亮起。李贞顺在后台查看无人机巡护数据,覆盖了方圆16公里范围的监测区域,关键区域的植被状态清晰可见;道里肯弹起吉他,歌声飘出窗外,惊起栖息在人造鸟窝里的小鸟;郑雷和同事们围坐着择菜,院子里种的西红柿红了半边,“盐碱地种出来的,酸里带甜,像咱们的日子。”玛尔帕提的视频电话准时响起,妻子希比努尔·赛带热合曼和他分享着最近的生活,“等放假了,我就过来看你。”
风沙吹了一天,在窗台上落了薄薄一层。护林员们的鼾声混着远处的狼嚎,成了甘家湖最安稳的夜曲。
为什么留?把他乡种成故乡
甘家湖的春天,是从梭梭冒新芽开始的。
道里肯看着林区的植被覆盖率从30%涨到67.41%,濒危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看着消失的马鹿重新成群,道里肯突然觉得,那些啃干馕、喝咸水的日子,都开成了林子里的花。他总说,守着这片绿,心就落了根。
李贞顺的手机里存着时光的刻度。2009 年的五道泉管护站,土坯房在风沙里歪歪扭扭;2023 年的盐池桥站,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光。“以前巡护靠腿,现在靠无人机,半径8公里,啥都看得见。” 他点开一张植被对比图,早年光秃秃的沙丘如今连成了绿带。更让他心头发热的,是牧民的转变:如今放牧时见了可疑人影、火星苗头,大家都会第一时间和管护站联系。这份被信赖的温暖,成了他守在这里的底气。
试验田又扩了 100 亩,郑雷蹲在新栽的梭梭苗旁,指尖拂过 50 厘米高的枝干。“种子撒播 + 定向补水” 的新模式,在植被覆盖率低于30%的区域播种,并运用滴灌技术实现精准补水,既节水又能模拟自然降水环境。在这片植被覆盖率低于30%的区域的沙丘上,新栽种的梭梭苗达到了85%的成活率。他挖开沙土,10 公分深处的根系盘错如网,“扎得深,就不怕风。”
玛尔帕提的消防服上留着演练的烟渍。这个拿过两次全疆消防比赛冠军的年轻人,最骄傲的却是“‘没真灭过一场火’——这份‘无事’的平静,正是日常严防死守的最佳勋章。”。作为五道泉应急小分队队长,他带着队员把防火线扎得比梭梭根还深。“火起不来,才是真本事。” 守护这片安宁,成了他最坚定的信念。
保护区还安装了200个人造鸟窝,为鸟类提供便利的栖息环境。初夏的风掠过林梢,几只小鸟在枝桠间探头探脑,新抽的梭梭芽泛着琥珀色的光晕。12号林班的界碑旁,李贞顺栽下的新苗正迎着风摇晃,叶片上的沙土还带着掌心的温度。风穿过林子时“沙沙”声漫过来,仿佛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为这生生不息的绿洲,也为它的守望者们。
这片土地从不会说话,却把所有答案写进了风里、沙里、草木的年轮里。那些来的理由、守的日常、留的期盼,最终都长成了同一种模样—像甘家湖的梭梭,把根扎进荒漠深处,然后向着阳光,一寸寸向上生长。风还在吹,带着梭梭的气息,也带着他们共同的心跳—那是比年轮更执着的刻度,是这片土地最蓬勃的回答。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马艳 黄肖彤)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指导教师:张喜栋 刘婷婷 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