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农旅融合 新疆精河五棵树绽放乡村振兴活力

党建领航农旅融合 新疆精河五棵树绽放乡村振兴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1 13: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茫丁乡,五棵树村曾是一片普通的农业村。如今走进村里,翻新的民宿院子里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农业体验地里游客们正在高兴地采摘成熟的枸杞,曾经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展示农耕文化的景观带。这个曾经的普通农业村,正是靠着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成为新疆乡村蝶变的生动注脚。

党建智慧“引领”乡村振兴

五棵树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坚强的党建引领。五棵树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来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为此,五棵树村党支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发展动能。

在五棵树村,任何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这一工作法,即村支委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大美新疆精河组成员在五棵树村党支部会议室对党支部书记张新来进行采访,了解村内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规划。唐芮玲 摄

为了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村党支部带领党员骨干多次外出考察。他们发现,五棵树村距县城近、毗邻国道铁路机场的区位优势,以及3800亩水域、21处泉眼、1300亩枸杞地等资源禀赋,具备发展农旅融合的区位优势。“内地游客喜欢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但我们不能只靠卖风景,必须把农业这个根本留住。”张新来介绍,党支部确立了“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打造田园综合体,让游客来了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学、有得吃”的目标。

基于这些优势,村党支部确立了“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决定依托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我们不能躺在那里等支持,必须自己先动起来。”张新来坚定地说,“只有自己动起来,上级才会花大力气支持你。”

“就拿田园综合体项目来说,从2020年谋划到2022年实施,我们开了多次会议。”张新来回忆,支委会先根据上级政策和村情实际提出初步构想,再召集村“两委”成员、乡贤能人等商议可行性,随后提交党员大会审议。会中,75名党员从产业定位、资金筹措、利益分配等方面展开激烈讨论,最终形成方案提交村民大会表决。”1750名村民的事,必须让大家说了算。”张新来强调,决议公开和结果公开确保了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面对部分村民对拆迁的顾虑,张新来带领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讲政策,算清“经济账”和“长远账”;面对企业引进难题,党支部主动对接,以最低租金和最优服务吸引新疆旺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面对资金缺口,党支部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到26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豆制品深加工。

“党支部就是主心骨,只要党员带头干,群众就会跟着干。” 张新来感慨道。

产业发展“驱动”乡村振兴

走进五棵树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宿映入眼帘。谁能想到,这些设施齐全、装修精美的民宿,曾经是破旧闲置的农房。“我们村离县城近,很多村民搬到县城居住,老房子就闲置了。”张新来介绍,村党支部盘活这些资源,将闲置院落改造为特色民宿。

漫野民宿是五棵树村的招牌民宿之一,可同时接待200余名游客。民宿内涵盖单人房、双人房、亲子房、团建大平层等房型,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人空间。张新来介绍,漫野民宿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8万元分红,同时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在五棵树村创办的漫野民宿大厅中,党支部书记张新来介绍民宿发展现状以及整体情况。黄肖彤 摄

五棵树村的1300亩枸杞地,如今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观光景点。每到夏秋季节,串串红枸杞挂满枝头,游客可以参与采摘、体验烘干,还能购买枸杞原浆、枸杞啤酒等深加工产品。村里还在枸杞地旁修建了观景台、休憩长廊,让游客既能享受采摘乐趣,又能欣赏田园风光。

除了枸杞,五棵树村的菊花景观、荷花景观、水稻种植体验地也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到花季,荷花、菊花竞相绽放,白的、黄的、粉的,汇成一片花的海洋;“我们在稻田里养了螃蟹,游客可以钓螃蟹、抓泥鳅,体验田园乐趣。”张新来说道,这些观光农业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发展。

在五棵树村,农产品不再是“论斤卖”,而是通过深加工实现了价值翻倍。新疆旺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豆制品加工车间里,泡豆、磨浆、点卤、成型……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我们用优质东北黄豆和枸杞研发出枸杞包浆豆腐,口感独特,很受市场欢迎。”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薇介绍,企业刚落地时,村党支部低价提供场地,每年仅收3万元租金,还帮助申请了261万元深加工设备资金。

如今,公司已开发出豆腐、豆干、包浆豆腐等20余种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远销乌鲁木齐、博乐等地。“我们每天用工16人,都是周边村民,月工资3000元左右。”李薇介绍。

除了豆制品,五棵树村的瓜子加工产业也初具规模。村里正在洽谈餐巾纸、纸杯等包装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改民宿、打造枸杞等观光农业、发展豆制品和瓜子加工等产业,既让村集体增收,又带动村民就业,还延伸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盘活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融合画卷“绘就”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让五棵树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傍晚的五棵树村,健身广场上村民们跳着广场舞,民宿区游客们品尝着农家菜,荷花池边孩子们追逐嬉戏——这幅热闹景象,是农旅融合结出的硕果。在党建引领和产业支撑下,村庄面貌、村民生活、发展前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农旅产业的发展,五棵树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社会融资共4.7亿元(总体规划)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期工程投入约7500万元,主要用于修建道路、铺设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工程。曾经破旧的农房变成了美丽庭院,杂乱的空地变成了小游园,6个荷花池点缀其间,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在党建引领和产业支撑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2024年5月1日,漫野民宿开张后,五棵树村接待了大量内地游客,农旅融合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兴旺,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好多人回来了。”村里通过发展产业创造了多个就业岗位,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阿合朱里塔依・阿哈提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现在在旺实食品负责办公系统维护和产品设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还能照顾家人,我觉得比在大城市发展更有意义。”阿合朱里塔依说。

在夜晚采访五棵树村当地村民,了解村民对于村子的变化看法,以及村民的美好愿景。黄肖彤 摄

产业发展让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五棵树村每年可支配收入达 200 多万元,其中民宿、枸杞地、豆制品厂等项目分红占多数。村里建立了40%用于基础设施、30%用于公益事业、20%用于慰问弱势群体、10%用于文化活动的分红机制,使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除此之外,五棵树村里每年拿出20多万元慰问高龄老人、脱贫户、低保户等,还举办端午节包粽子、暑期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村里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了,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村民芦云霞感慨道,她每天早上都会在村里的健身器材上锻炼,晚上和姐妹们跳广场舞。

展望未来,五棵树村的蓝图愈发清晰:二期回迁房酒店、可承办赛事的游泳馆即将动工,3800亩水域将开发游船项目,安阜古城文化元素将融入田园综合体。

从党建引领定方向,到产业筑基强支撑,再到农旅融合显成效。在经济上,党支部领航产业破局,闲置农房变民宿、田间物产成商品,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奏响增收致富的强音;在生态上,农旅融合绘就画卷,枸杞红、荷花艳、稻田碧,闲置资源活起来、田园风光美起来,铺展绿水青山的画卷;在文化上,古树见证乡村蝶变,党建引领聚民心、共建共享凝合力,乡风民风淳起来、乡村底蕴厚起来,书写文明振兴的崭新篇章。五棵树村以 “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活” 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紫怡 唐芮玲)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指导教师:张喜栋 刘婷婷 马娴)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