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中旬启动迎峰度夏工作以来,截至7月15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吉泉直流”)已累计外送电量66.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7.07%,日均稳定外送2.14亿千瓦时。当前全国多地高温持续,用电负荷居高不下——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的历史峰值,安徽、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因空调制冷等民生用电激增,江苏电网负荷更是首次突破1.5亿千瓦。作为连接新疆与华东地区的“电力大动脉”,吉泉直流持续大功率运行,为华东地区抗高温、保用电提供关键支撑。
吉泉直流作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工程,于2019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该工程西起新疆昌吉,东至安徽宣城,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全长3324公里,宛如一条电力“巨龙”将新疆丰富的煤电、风电、光伏等能源打捆送往华东地区,搭建起了跨区域能源优化配置的“高速通道”,让新疆的能源优势转化为华东地区的用电保障。
在今年迎峰度夏的关键阶段,吉泉直流“火力全开”。从7月4日开始,吉泉直流持续保持大功率运行状态,这也是该工程连续4年最大输送功率达到1100万千瓦。这些输送的电力如同“及时雨”,精准填补了华东的用电缺口,尤其为苏浙皖等负荷中心“降温保供”。
新疆与华东地区的地理时差成为保供“加分项”:当新疆的光伏发电达到出力最高峰时,华东地区恰好进入用电晚高峰。国网新疆电力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作用,巧妙利用这一独特的时空特性,通过错峰交易的方式,实现了电力供需的精准匹配。这样一来,新疆的富余电力得以高效外送,既解决了新疆新能源消纳问题,又为华东地区晚高峰“雪中送炭”。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夜间消费十分活跃,商业用电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在夜间尤为突出。近期,江苏因“苏超”赛事的带动,酒吧、小吃等餐饮业态以及综合零售、室内娱乐等行业的夜间用电量显著增长;浙江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夜间集中充电需求也呈现出猛增的态势;安徽的制造业企业夜间生产用电需求同样保持稳定增长。吉泉直流稳定可靠的电力输出,有力地保障了华东地区城市夜晚的正常运转,让小区充电桩和公共快充站在夜里“不打烊”,维持着南京夫子庙的璀璨灯火、杭州街头巷尾的热闹喧嚣以及合肥工业园区生产线的有序运转。
从长期来看,吉泉直流的保供能力持续凸显:2024年外送电量达674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增长9.06%,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特高压工程首位。这一输送量占到安徽省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3598亿千瓦时的18.73%,约等于该省68天的用电总量,在江苏和浙江的电力供应中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比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吉泉直流已安全稳定运行1923天,工程累计外送电量3089亿千瓦时,日均外送电量超过1.6亿千瓦时。
为保障吉泉直流的稳定运行,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积极运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视、在线监测等先进科技手段,精心组织开展年度综合检修工作,常态化扎实做好隐患缺陷治理。同时,通过构建“人工+机器人+无人机”的立体巡检新模式,以及自主开发建设数字换流站系统软硬件平台,运维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确保了吉泉直流在高温高负荷的严峻考验下依然能够持续稳定运行。
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跨区域电力调配愈发高效。这个夏天,吉泉直流不仅让新疆能源优势持续赋能华东地区,更以“西电东送”的实践,诠释了能源保供的协同力量——既守护了华东地区的高温用电,也推动了新疆能源的价值转化,成为服务全国保供大局的生动注脚。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余艳春、张俊、王殿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