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在库车,这些非遗项目以艺术之美、技艺之精、故事之深,串联起多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在库车老城浓郁的民俗氛围中,龟兹小巷的歌舞表演者们正以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能欣赏到这样的非遗舞蹈十分惊喜,也从中感受到新疆人民骨子里的热情好客。”看完表演后,深圳游客王先王兴奋地说。
每天21:00到23:00,清城巷、击鼓巷、门把扎街巷内不同地点的特色民俗表演循环上演,金色的腰链随着舞者旋转的动作发出细碎的声响,指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些生动的细节,让龟兹乐舞的表演仿佛有了生命,宛若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跃然而出,从千年的历史长卷中走进了现实。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令往来行人驻足流连。
除了艺术展演之外,库车的非遗传承也体现在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库车文化馆开展的赛乃姆培训班里,学员正跟着老师学习基本舞步。教室里,不同民族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有请教的声音,有鼓励的话语,还有跟着音乐练习的脚步声,汇成了一曲和谐的学习乐章。库车赛乃姆形成于明清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的戏曲舞蹈、回族的民间舞蹈与维吾尔族传统舞蹈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这种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的舞蹈形式。如今,在库车的各类节庆活动中,总能看到各族群众共同跳赛乃姆的热闹场景,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在这里和谐共存,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在库车市的文化舞台上,非遗的力量让各族群众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成长。61岁的萨玛瓦尔舞表演者帕尔哈提·伊明与25岁的基层宣讲员张开弓,因一场偶然相遇结为“忘年交”。2023年6月,张开弓被哼唱京剧的帕尔哈提吸引,两人从京剧聊到龟兹乐舞,情谊悄然萌芽。此后,帕尔哈提教张开弓热瓦普演奏与萨玛瓦尔舞,张开弓则邀他用京剧与舞蹈结合的方式宣讲民族团结。2024年阿克苏地区古尔邦节庆祝活动,他们俩合演的《真像一对亲兄弟》惊艳全场。他们把民族团结宣讲跳成了动人“双人舞”,用文化共鸣消融界限,照亮各民族携手前行之路。
在库车,非遗传承已经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事业。从传承人到普通市民,从老人到孩子,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相互理解不断增进,共同谱写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新篇章。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弹奏、每一笔描绘、每一个舞步,都在诉说着“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故事。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欣怡 赵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