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走进乌鲁木齐大剧院·多功能演艺厅,会场内座无虚席,既有行业前辈,也有青年才俊,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聆听李敏的分享会。
李敏说:“在我的成长道路中,有一点始终没有变过,就是我从小喜爱戏曲,更想为戏曲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她怀揣着对秦腔戏曲的热爱,从陕西老家来到新疆,扎根边疆二十载。从碧玉年华到而立之年,不变的是对戏曲的满腔热爱,对人物角色精益求精的打磨。她,就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副团长——李敏。
艺海深耕,粉墨生辉
“我三岁半接触戏曲,16岁来到新疆,现在已经来到新疆20年了。我人生变化的很多个阶段,都是发生在这20年。从事戏曲工作这么多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李敏感慨地说。
演员在舞台上要将唱、念、做、打等多个方面进行融合,有时还需要演员表演各种戏曲技巧动作。如何精准把控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如何将这种情绪传递给观众,这些都非常考验演员的综合实力。
在分享会中,李敏说:“在秦腔《焚香记》的排练中,我们需要在排练场,不断地练习跑圆场,练习人物的小碎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磨烂一双鞋。”
舞台上水上漂的感觉,看似动作轻盈,行云流水的动作的背后,深藏着戏曲演员,最动人的坚守。
磨烂的鞋,是基本功的勋章;不停歇的练,是对技艺的敬畏。每一寸台步的稳,每一个身段的准,都浸透着汗水与执着,最终在舞台上绽放成令人称赞叫绝的风采。
秦腔《焚香记》全场戏两个小时十分钟左右,基本上只有大约十分钟是在台下换装,其他时间都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戏曲演出不仅考验演员对角色特点的把控,还很考验演员的体力。整场剧目演出结束后,很多时候,汗水早已打湿了演员的衣服,他们早已浑身湿透。
承古韵而开新境,秦腔换新彩
秦腔《焚香记》中的服饰,采用了很多非遗传统服饰制作工艺。
剧中服装色彩丰富,粉、黄等色由十几种颜色反复调配染制,层次多变,舞台上鲜亮夺目。且依演员身材量身定制,整体效果优美。
淡蓝色的衣袍上绣有竹子纹样,竹节象征着高洁,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敫桂英,内心的纯洁善良与坚韧不拔。而当角色化为鬼魂引路时,服饰又变为白色水袖装。在敫桂英成为王魁妻子后的服装,绣工精美,体现非遗刺绣技艺的精湛。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本功“水袖”的展示。“水袖”是在戏曲服饰基础上延伸出的表演元素,剧中从3尺到8尺“水袖”的变换,通过舞者的舞动来传达人物情感,是中国戏曲写意、象征化特点的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看似很简单的‘水袖’,实则需要手腕上有很大的劲儿,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训练,不断地进行手势变换,最后形成肌肉记忆一样,这样才能呈现出最完美的演绎效果。”李敏在分享会中谈到。
另一个亮点是回归戏曲本体。在舞美的设计上,舞台两侧有很大的香炉和古琴。舞台以“一桌两椅”为基础,展现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
灯光变化紧随演员的表演及剧情发展切换色调,贴合剧情推进。从最开时的暖色调,到后来“打神告庙”,灯光整体呈现出一种冷色调,多以蓝色,淡蓝色来呈现。
李敏表示:“我们在传统戏曲的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是在音乐上,保留秦腔音乐独有的地方戏曲特点,把民族乐器融入了交响乐。在视听上,营造出唯美,磅礴的感觉。”
在经典片段“打神告庙”中,运用秦腔独有“滚白”唱腔,配合埙、唢呐等乐器,层层递进敫桂英的悲愤情感,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剧中人物的心境。
秦腔演绎绽梅香,德艺铸魂润边疆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戏曲演员在“中国戏剧梅花奖”上零的突破,为新疆文艺事业发展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2022年到2024李敏开始排练全本《焚香记》,2024年6月8日,李敏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举行,系统展现唱功、水袖等功底,为冲击“中国戏剧梅花奖”做准备。2025年3月25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终评入围名单公示,李敏榜上有名。
2025年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示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名列其中。
李敏表示:“新疆,给了我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让我从籍籍无名到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新疆人民对戏剧的热爱。”
新疆,在秦腔演绎中,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同时了吸收新疆多民族文化元素。比如在音乐中融入民族乐器音色,让秦腔既“姓秦”又“有疆味”。这种创新让传统艺术更贴近当地群众,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推动多元文化在互鉴中共生。
秦腔多以忠孝、坚韧、向善等主题为主,如《双官诰》中“三娘教子”的坚守、《焚香记》的真情,这些跨越地域的情感内核也引发了新疆各民族观众的共鸣。
多年以来,秦剧团深入新疆各地州、乡村开展惠民演出,将舞台搭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魅力。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非遗体验课”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秦腔的兴趣,让“文化润疆”从娃娃抓起,拓宽“文化润疆”的覆盖面。
“丫头,我来新疆六十多年了,听你的戏就像看见老家的亲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到后台,饱含深情地对李敏说。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秦腔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万千游子的乡愁,观众的热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李敏说。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未来的日子里,李敏也将继续做秦腔艺术的传播者,让更多人听见这穿越千年的梆子声,让秦腔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正如梅花绽放需要苦寒的磨砺,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中国日报记者 毛卫华|张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