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烙笔以220℃高温触及葫芦表皮,轻烟升腾间,一幅“天山雪韵”图案在烫点中成型。这不是普通的手工艺品制作现场,而是新疆昌吉州非遗日活动的“吸睛焦点”。近日,福禄东泉手工艺农业合作社携数十件葫芦烙画作品亮相新疆吉木萨尔县非遗日活动,展位前人头攒动。那些融合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等地域符号的葫芦作品,凭借独特非遗技艺,悄然改写着东泉中心村的发展轨迹。
这一件件引人注目的工艺品,其源头就在东泉中心村这方葫芦文化园里,在福禄东泉手工艺农业合作社的匠心与坚守之中。
从兴趣到落地,烙笔绘初心
手握烙笔,眼观电表,细控温度,心无旁骛。随着温度的精准控制和手速的巧妙调节,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逐渐展现。在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东泉中心村的葫芦文化园工作室里,滋泥泉子镇东泉中心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东泉片区党支部书记王峰正专注地进行着葫芦烙画创作。
王峰与葫芦烙画的渊源,可追溯至2006年其在内蒙古入伍期间。在战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初次目睹葫芦烙画作品便深受震撼,当即便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在培训班学习过程中,面临每节课高达数百元的费用,对当时收入有限的王峰来说是沉重负担,但他凭借对这门艺术的喜爱,坚持了下来,一路克服重重困难,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2021年王峰担任村主任后,了解到东泉中心村老龄化严重,留不住年轻人,村民收入有限,加上冬季漫长,村民大多较为闲暇,面对这一困局,他决定用葫芦烙画,为村子闯出一条新路。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王峰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2024年12月,他牵头成立了阜康市福禄东泉手工艺制品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构想最初源于一次朋友聚会时的闲聊,却在王峰的积极推动下,迅速从想法转化为现实,凝聚成一支13人的创业团队。滋泥泉子镇党委高度重视,安排8名下沉干部大力支持和帮助合作社,他们不仅学习烙画、上色等技艺,还负责销售和推广工作。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巧手聚合力
“我们这个小团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既是手艺人,又是推广员。”王峰展示着团队协作的“产业密码”。这支13人的核心队伍以非遗技艺为纽带,构建起从设计、制作到销售的全链条生态,让葫芦烙画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在创作环节,团队分工精细且高效。擅长绘画的社员赵芳,将新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纹样,在素描纸上反复推敲构图,为每个葫芦量身定制专属图案;王峰则凭借多年的烙画功底,操控着温控精准的烙画机,在葫芦表面勾勒线条、晕染层次,完成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艺术的转化;编织能手刘建丽与李春亮则负责工艺延伸,他们将烙画成品与编织技法结合,通过十字编、盘编等手法,制作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葫芦香囊、收纳篮等衍生产品。
“我从小就爱画画,加入合作社既能发挥特长,又能在漫长的冬季有份稳定收入。” 刘建丽擦拭着展示台上的石画作品说道。为拓展市场,团队不断创新产品类型,除核心的葫芦烙画外,还开发了石画、发夹、团扇等多元化产品线。“这些编织的花篮、福袋,还有精致的发夹,都是我们团队的新尝试。” 刘建丽自豪地介绍。
如今,合作社的葫芦产品已在阜康市颇具知名度。团队深知“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比不过一群人的力量”,为了传承手艺并吸引更多人参与,他们积极投身宣传,每逢各类展销会都积极参与,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广泛好评。“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合作社的身影。”他们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各类展览进行宣传销售,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平台“兴农汇”账号进行直播带货,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我们的客户既有个人收藏爱好者,也有用于党建活动、文化宣传的学校和企业。”王峰透露,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已与周边十余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定制订单模式实现精准产销对接。这些合作正逐渐让非遗技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致富密码”。
从13人到众人参与,藤蔓结金果
非遗文化不仅是传承,更是致富的钥匙。从2024年至今,葫芦文化园凭借其独特的非遗产品,已实现收入4万多元。然而,王峰深知,少数人的获益只是起点,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
王峰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葫芦文化园带动村民增收。他自己培育葫芦苗2000株,并将这些精心培育的葫芦苗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从2024年起,王峰陆续将40到50户村民纳入葫芦种植计划,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
村民袁若兵一边给葫芦苗浇水,一边笑着说:“合作社分给我家四十几株葫芦苗,我今年四月种下的葫芦,现在已经长到2米高了。”合作社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承诺以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葫芦。
“我们希望通过葫芦文化园,让更多村民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王峰说,“非遗文化园不仅是一个产业项目,更是一个凝聚人心、带动乡村发展的平台。”东泉中心村的葫芦文化园,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政府萌生出把葫芦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想法,计划借助“三村三园一线”文旅发展项目,将东泉中心村葫芦文化园、南泉中心村鸵鸟养殖园、八户沟中心村鸡文化园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研学旅游线路。
“东泉中心村的乡村旅游已初显成效,真正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合作社带来更多收入。”滋泥泉子镇党委副书记魏磊说。
目前,东泉中心村正积极申请葫芦烙画非遗项目立项。“我们要把村子打造成非遗文化村,让非遗传承下去,也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王峰站在葫芦文化园的亭子里,向记者介绍着未来规划。他指向废弃多年的老电影院说:“未来那边会打造葫芦展馆,展示我们村的葫芦精品,吸引游客。”他眼中满是期待......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 张维嘉、廖美琳、巴依山、马晓慧、任玟企、马娴、贺翔宇)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