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泥泉子镇农产品突围记:一盏补光灯,三把“金钥匙”

滋泥泉子镇农产品突围记:一盏补光灯,三把“金钥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5 14: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傍晚八点,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党建办干部唐婕妤结束一天工作后如往常一样来到“兴农汇”直播间。一盏补光灯、一部手机、几样山货,在她热情的吆喝声中,乡镇特产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里。

一座既没有热门网红,也缺乏直播经验,却凭借一群特殊“主播”和“三大秘诀”,让艾草艾灸条、非遗葫芦雕刻等山货走出乡镇,自2024年12月至今直播带货销售总量达到13万左右。这支由政府牵头、9名机关干部组成的特殊团队,究竟藏着怎样的破局密码?

真诚为基:从天山牧场到灶台的溯源信任

“每根艾灸条都来自咱自家艾草基地,晒干过程全程可见!”唐婕妤举着手机对准镜头,身后的艾草田被日光照耀着。在滋泥泉子镇的直播逻辑里,“真”是刻进选材源头的信任密码——合作社负责人把关品质,从田间到直播间的每个环节都可追溯。

东湖中心村康源种植家庭农场(艾草基地)负责人段洪波介绍,基地选用河南南阳道地产区的五叶大白艾,其挥发油和有效成分高于普通艾草。艾草每年收割两茬,经三年陈放,加工时再晾晒挑选除杂。成品艾绒杂质不超5%,呈土黄色。

“现在艾绒质量有了一套‘硬规矩’!”段洪波给记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原料来说,普通艾绒按出绒比例分等级,比如5斤艾草只能做出1斤普通艾绒,最高能到30斤艾草出1斤;但要是给人养生调理用的艾绒,纯度须超过95%,还得是放了1到3年的陈年艾草。

艾绒制作得严着来,水分得控在 5% 到 8%,存的时候得干燥,湿度不能超过 60%。做的时候得干净,不能有有害细菌和杂质,重金属也得合格。从艾绒的纤维长短到卷艾灸条的手法都有讲究,包装得用铝箔袋或者真空袋,这样才能放得住。段洪波说,这些要求都做到位,艾灸条的质量才稳当。

从田间地头的艾草种植,到合作社里的特色美食制作,滋泥泉子镇的每一份产品都承载着匠心。在另一个合作社 —— 八户沟天山花儿美食合作社的操作间里,主播的手机镜头追随着馓子入锅的瞬间。“家人们看这油花!” 天山花儿合作社负责人、八户沟中心村八户沟片区党支部书记舍志贵同步展示质检报告,“每批原料都来自天山牧场”。

谈及产品品质,舍志贵进一步介绍:“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控质量,选取优质原料、遵循标准化加工流程,确保产品安全、健康、美味。目前我们已推出油香、馓子、糖拧拧、牛肉丸、加沙、药膳鸡等产品,后期还会陆续推出新品。”

兴农汇直播间艾草制品。阿依格尔木 摄

亲近为桥:“家人们”喊出来的情感共鸣

“王师傅,您这葫芦烙画的手艺做了多少年啦?”当镜头对准葫芦雕刻艺人王峰布满老茧的双手,直播间弹幕刷屏,这场由福禄东泉手工艺制品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亲自上阵的直播,一场直播销售额达近千元。负责人用热情点燃了直播间,这份感染力也传递到合作社的每一位成员身上。

社员李春亮守在镜头旁协助展示产品,直播间的欢呼声还未散去,他盯着后台数据,库存清零的提示让他感到喜悦“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在滋泥泉子镇的直播话术里,“家人们”不是生硬的称呼,而是串起情感的纽带。

从直播间的热闹到车间机器的轰鸣,从干部紧张讲述到社员们的即兴互动,直播间成了没有围墙的“乡镇客厅”。任玟企还记得首场直播时耳尖通红的局促,如今却能一边转动艾灸条展示纹理,一边和弹幕唠家常:“赵姐,您上次说的艾灸时长,我问过段师傅了,这会儿给您细说......”屏幕右下角,订单提示音与笑声此起彼伏。

兴农汇直播间现场。 任玟企 摄

速度为翼:“快团团”里跑出的产销闭环

滋泥泉子镇,6家合作社早已形成“农户生产+政府运营+邮政发货”的闭环:东湖中心村的艾草基地负责采摘晾晒,政府团队在“兴农汇”账号直播带货,送往邮政进行发货。

东湖中心村康源种植家庭农场(艾草基地)的产品由干部任玟企发货,加工艾绒和收割搬运环节由雇工完成。该合作社已与北京、山西太原等地的十余家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与康源种植家庭农场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网名叫‘慧心’的客户说到:“还得是我们新疆人好,货真价实不说,发货速度更是没话说,下单没多久就收到了!”

“这么快就收到了!”客户‘慧心’收到包裹,给段洪波发送反馈图表达自己的喜悦“我刚拆开包裹艾草清香就扑面而来,并且量十足。两天就送到手里,这速度太给力了!料子实实在在,下次还来!”,段洪波的“承诺48小时内发货”也随之得到了证实。

正在直播的唐婕妤手机里又有了新疆本地客户通过电话或微信的预订山货的消息,近途一两小时即可收货,较远地方也能在半天到一天内送达,新疆本地订单实现了“朝发夕至”。

深夜11点,唐婕妤整理好桌上的山货,直播间的补光灯终于熄灭。手机屏幕不再跳动新的订单,满屋子的山货只剩下零星几样。如今,无数个这样的日夜流转,以前藏在乡镇里的山货,现在在直播间亮个相,就能变成存折里的数字,这就是咱老百姓摸得着的好日子。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阿依格尔木·阿德勒赛尔克、任玟企、马娴、贺翔宇)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