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思辨与重置”新疆美术馆2024年度收藏汇报展在新疆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系统梳理了新疆美术馆2024年度典藏成果,从学术角度出发将新疆美术创作实践及展览交流结合起来促进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加强美术资源共享,发挥美术作品在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次展览展出了朱维民、闻立鹏、杨尧龙、叶毓中、孙景波、葛德夫、饶书贵、周殿鳌、吐尔逊·艾则孜、莫合德尔·亚森、马刚、李冬、周静、涂少辉、何天泉、赵磊、李开、商文杰等18位画家的捐赠作品,展览分为时光印记、艺汇丝路、以展为媒、循迹存真四个部分展现2024年度新疆美术的集体记忆。
一、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辩证重构
展览以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创作为线索,展现新疆现当代美术的多元探索。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水彩、雕塑六大门类,集中展示艺术家眼中的新疆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突出艺术家对新疆市井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继承传统美术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艺术语境不断创新和开拓,使美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老一辈艺术家以画为史,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将自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满腔热忱,融入各民族生活和生产建设的集体记忆之中,定格在画作上,为新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画家朱维民以“边疆移民”的视角,用微小画幅精准而深情地记录下市井生活里那些稍纵即逝却又动人心弦的瞬间—牧民与风暴对峙的从容、田埂树荫下的闲适、烈日下怀抱西瓜的老者……画面中人物放松的肢体语言、柔和的面部表情、暖色调烘托的光影效果,把质朴纯粹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
朱维民 新疆写生系列
画家饶书贵注重新疆地域气候与用色习惯,探索“浓水浓色直接画”的水彩技法。画面通过饱满的水分调色,将新疆热烈通透的阳光,白色的羊群,青翠的山峦用纯净的原色描绘,在画面上构建心中的新疆色彩。艺术家通过专业艺术实践探索突破地理与时间的局限,使个体形象与国家形象在美术中形成稳固关联,折射出一个集体,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
饶书贵 《无题》
二、跨地域对话中的文化认同与多样性
作为“文化十字路口”,新疆美术的独特性在跨地域创作中尤为显著。展览通过闻立鹏、孙景波等非本土艺术家的视角,揭示了跨地域创作如何催化文化认同的生成路径。例如,闻立鹏1961年的《新疆妇女侧面像》以炭笔线条提炼女性的面部特征,油画《白桦前的少女》以高饱和色彩重构边疆意象。这种创作并非对地域风情的猎奇,而是基于中华文化共性的在地化转译——艺术家以个人视角介入新疆风土,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美学表达。
闻立鹏 《新疆妇女侧面像》 《白桦前的少女》
孙景波《阿勒泰的演员》则用写实手法真实地反映画家眼中演员形象,重点刻画人物独特的样貌和服饰特征。风景作品《阿勒泰十月初雪的禾木村》展现了阿勒泰秋末冬初的自然场景,禾木独特的尖顶木屋与禾木的自然环境交相呼应,表达出宁静和谐的氛围。前者画家用跨地域视角观察新疆特色,将新疆地域特色放大,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新疆美术创作方向。后者则更多展现基于中华文化共性的乡土认同,本真纯洁的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孙景波 《阿勒泰十月初雪的禾木村》 《阿勒泰的演员》
葛德夫《戈壁丰收不靠天》《工业学大庆》等作品明显吸收了北大荒版画刀法粗犷、色彩浓烈的风格特点,描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建设边疆工业化等时代变革的场景。作品《喜悦》将本土游牧场面与新疆工业变革相融汇,展现农牧业向工业化的转变。画面风格在保留北大荒版画特点的基础上更加趋于细腻柔和,画面从描绘宏大的工业生产转向表现日常放牧的小场景,丰富了新疆版画创作图式。叶毓中《帕米尔》用方形团块构图描绘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节日欢庆景象。此类跨地域实践不仅拓展了新疆主题创作的思路,诠释边疆美术与中华文化之间在生活方式、民俗活动、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层共性,推动边疆图像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有机衔接。
葛德夫 《戈壁丰收不靠天》 《工业学大庆》 《喜悦》
叶毓中《帕米尔》
三、守正创新,传统技法的当代转译与策展逻辑
“守正”并非固守传统,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在多重语境下,新疆美术呈现出融汇创新的特点。在研学传统美术语言的基础上找到语言共性,新疆美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美术语言的丰富性,展现时代特性,实现从传统绘画表现手法逐步向图式语言、综合表现的探索。这些作品既蕴含传统美术特点,又彰显新技术新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创新”不是无根之木,要在掌握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深挖美术作品的当代性。莫合德尔·亚森的《英阿瓦提的人们》突破油画写实传统,大胆地对人物形象进行结构性概括,减弱色彩对比,以结构性概括融合中国传统色彩观,画面呈现柔和文雅的东方意蕴。涂少辉的综合材料作品《星河记忆2》将绢本国画与装置相融合,作品在保留传统国画气韵的基础上,利用装置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特性,加强国画的精神穿透力。李开的《一路向西》在版画作品中融合了设计平面构成的特点,利用疏密和画面分割展现自己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思考。这些尝试不是简单的美术语言创新,而是画家将中西方艺术表现方式对当代美术语言的多元性探索。
莫合德尔·亚森 《英阿瓦提的人们》
涂少辉 《星河记忆2》
李开 《一路向西》
本次展览“思辨与重置”的价值,在于其以美术为媒介,回答了“如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构建地方性”这一命题。新疆艺术家通过个体叙事编码集体记忆,通过跨地域对话平衡本土性与统一性,通过技术实验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这种实践不仅为新疆美术提供了方法论范本,更启示我们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其对多样性的包容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未来,新疆美术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让边疆的“边缘性”转化为文化创新的前沿性。
编辑: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王静
作者王静: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翼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